专访农业农村部研究员张照新:非口粮类粮食安全更靠供应链韧性
澎湃新闻 2022-05-28 08:30

俄乌冲突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一路猛涨,小麦、玉米和油料作物以及肥料价格持续飙升,目前仍处高位。国际粮价会回到原来的水平吗?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如何?

澎湃新闻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农业农村部农研中心研究员张照新。他表示,未来随着俄乌形势稳定、疫情好转之后,粮食价格应该会进入一个回落阶段。从技术的角度看,全球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能够满足全球人吃饭。从正常供需看,粮食是供大于求。现在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会大大提升生产积极性,带来供应增加。而且随着俄乌局势缓解,恐慌性情绪也随之降低,价格就会回落。

他也提醒,由于全球的通货膨胀,粮价可能回不到原来的水平。

澎湃新闻:您觉得现在国际粮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张照新:印度小麦禁令的影响应该比较小,国际粮价上涨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

首先是俄乌冲突对粮食供求关系带来的直接影响。俄乌都是小麦生产和出口大国,特别是乌克兰。两国小麦产量达到1亿吨,占到全世界的大概15%。乌克兰还是玉米生产和出口大国。乌克兰生产和贸易都因冲突受到影响,据估计,其粮食产量可能下降50%。俄罗斯虽然生产影响不大,但其贸易受到货币禁令、制裁的影响比较大,粮食出口也会明显下降。

其次,疫情和俄乌战争带来的生产资料成本上涨,也是推动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方面,自2021年以来,受需求增加和海运费上涨等因素的影响,化肥价格呈现上涨趋势。由于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化肥生产国,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对其化肥出口带来较大影响,导致化肥价格急剧上涨。另一方面,俄乌战争还带来能源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世界各国,尤其是粮食主产国机械化程度很高,石油价格上涨会带来农机作业费用增加,从而也推动了生产成本上涨。以我国为例,农机作业费在粮食生产直接费用中占到百分四十左右,部分地区甚至高达50%。

再次,通货膨胀因素也是粮食价格走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疫情以来,各国采取货币超发,带来通货膨胀,从而也导致粮食价格的走高。

第四,供求周期也是粮食价格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历史上看,国际粮食供求关系具有周期性波动的特点。自2013年以来,国际粮食价格进入下行通道。直到2020年,受干旱、疫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供求关系发生变化,进入上涨周期。

因此,这一次国际粮食价格上涨,是多重因素的叠加,本来就处于粮价周期的上升阶段,叠加疫情、俄乌战争,导致价格超出人们的预期。

澎湃新闻:怎么判断国际粮价未来的走势?

张照新:未来随着俄乌形势稳定、疫情好转之后,粮食价格应该会进入一个回落阶段。这个判断的背景是,从技术的角度看,全球的粮食生产能力是能够满足全球人吃饭的,从正常供需看,粮食是供大于求。

现在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会大大提升生产积极性,带来供应增加。而且随着俄乌局势缓解,恐慌性情绪也随之降低,价格就会回落。

但是要看到,由于全球的通货膨胀,应该回不到原来的水平。

澎湃新闻:从大豆玉米小麦三个品类的进口量占中国国内消费量的比重来看,大豆进口占比与过去相比,提高很多,并且是三个品类中进口占比最多的,小麦相对来说,进口量较小。怎么看国际粮价飙升对我国的影响?

张照新:国际粮价对我国的影响相对偏弱。分品类看,我国的大豆是单一关税,国际国内关联性很强,而且进口大豆在我国大豆消费中占比高达85%,国际大豆价格上涨直接带动国内大豆价格上涨。玉米则是具有较强的联动性。近年来,由于国内缺口较大,进口玉米迅速增加,国际玉米价格波动也对国内玉米价格造成较强的影响。同时,作为饲料粮,与国际市场存在较多的关联影响。

但是作为口粮的小麦、稻谷,进口占比较小,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弱。

从自给率来说,口粮是安全的。所谓口粮就是两类,小麦和稻谷,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较小,这和进口量较小有关系,同时国家对于口粮关注度很高,我国的小麦和稻谷基本可以实现自给。稻谷的产量,接近2亿吨,折成大米1.6亿吨左右,小麦产量大概1.3亿吨。粮食是百价之基,国家对于粮食价格,尤其是口粮价格高度重视。粮价平稳对于CPI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国家力图保持小麦和稻谷价格的稳定。在政策上,往往通过给农民补贴而不是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方式来增加生产积极性。

这两个品种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基本供求平衡。因为小麦、稻谷主要是口粮消费,其消费量也保持相对平稳。在国内供求关系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不存在价格大幅度波动的基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蛋白需求的增加,带来养殖业的发展,导致玉米、大豆等饲料粮的快速增加,带来供需缺口的增加。当然近期饲料价格上涨和猪肉价格仍处低位双重压力,将在一定程度调节市场供求。

澎湃新闻:那么这种饮食消费结构的改变,对粮食的总量需求增大了吗?

张照新:是的,饮食结构的改变,使得粮食需求量与过去相比有所增加,但主要是饲料粮需求的增加。猪肉的转化率约2.8,即2.8斤饲料转化成一斤猪肉,牛羊肉的转化率更低。近年来肉类消费主要增加的是牛羊肉。

目前我国大豆自给率约15%,但1995年之前我国是大豆净出口国。事实上,产量一直维持在1200-1800万吨,变化不大。进口增加的原因就在于需求增加了,从过去的近1000万吨增长到1亿多吨,多出来的这部分需求,国内没办法满足,因此大豆的进口量较大。

大豆国内产量提升不上去,主要与我国有限的资源有关。我国的土地,除了生产口粮以外,玉米和大豆往往只能二选其一。原来黄淮海区域也是大豆主产区,如山东、河北、河南、安徽,但现在很少种植大豆了,全部改种玉米了。大豆生产全部转移到了东北。对农民来说,种植玉米的效益产量更高,因为玉米单产提高较快,且玉米机械化程度高于大豆。

从更深层的原因来看,我国的种业企业,主要是两大类,玉米和水稻,小麦和大豆种业企业,规模都不大。小麦和大豆是常规品种,能留种,而杂交玉米,农民需要每年买种子,企业积极性高。新修订的《种子法》中还保留农民自留种的条款,对于常规品种而言,培育新品种的收益会受到影响。

另外,对于国内来说,也存在汇率的因素,汇率上涨、人民币贬值会带来进口大豆玉米的价格上涨,目前由于时间较短,还未明显体现。

澎湃新闻:您怎么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的“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张照新:带状复合种植不是一行玉米一行豆,现在试点试验的多数是两行玉米四行豆,所以叫带状复合种植。

但目前也存在一些困难,比如病虫害防治、除草剂(大豆玉米的除草剂不同)、收割等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这将涉及农民的成本投入与收益,比如农民现在的收割机都是纯玉米收割机,如果整套机械替换,将是一部分不小的费用。建议可以在几个县推广,通过政府补贴,全情景模拟下(如换掉机械等)来测算成本收益。

口粮必须安全,因为涉及到人的基本食品,而其他食品如油料、饲料等,可能重点要关注供应链的稳定性,或者韧性,这比自给率更重要。目前我国油料自给率约33%,大豆自给率约15%。即使大豆自给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四十,油料提高到40%或者45%,事实上没有本质性的区别。如果完全不讲成本收益,可能无法持续。

怎么尽可能保持供应链的稳定和韧性呢?可以通过分散进口来源,保障供给不过度依赖某个航道或某个区域。非口粮类粮食,一是消费存在弹性,二是供应链的韧性可能更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我国自己的优势。

(澎湃新闻记者 彭艳秋)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大豆、玉米、小麦价格下跌,后续粮价有望进入相对稳定期
经济日报 2023-12-24
粮价稳不稳 关键看生产
经济日报 2023-04-27
对外依存度超过八成,大豆前7月进口量下降是何原因?
第一财经 2022-08-09
谁是全球粮食危机罪魁祸首
经济日报 2022-07-21
谨防水稻金融化危及粮食安全
经济日报 2022-07-14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报告: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达1.38万亿斤
澎湃新闻 2022-06-18
保粮食安全须重视农民利益!
经济日报 2022-06-09
保粮食安全须重视农民利益
经济日报 2022-06-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