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全面降准为中小微企业注入资金“活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17 14:00

4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公众号消息称,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4月2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为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支持力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1%。

这次降准来得及时,本轮疫情具有多源多点散发频发的特点,国内市场出现了超预期的变化,中小微企业最先感触到市场不确定性传来的阵阵寒意。从市场面和生活日常看,市场末端和民生密切的中小微企业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除了抗疫带来的关门关店和停产歇业,供给和需求不足的系统压力,使得中小微企业陷入严重焦虑。

截至2021年底,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54 亿户,个体工商户1.03亿户,企业 5100万户。5100万户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90%以上。因此,中小微企业堪称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尤其在促进就业、繁荣市场、激活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小微企业有活力,市场动能充足,正所谓百业兴旺民生红利尽显。中小微企业生存艰难,就会呈现出百业凋零民生凋敝的尴尬图景。中小微企业在内循环中处于市场和民生密切相关的微循环系统中。微循环除了问题,梗阻会损耗内循环的动能,也降低民生获得感。

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负担重是中小企业面临的结构性难题,从2014年开始的货币政策,无论是降息、降准还是“双降”,释放的流动性都具有精准指向,即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小微和三农企业。这也意味着,国家对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的关切是始终的,而且也一直着力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难题。不过,多年的货币政策关切和精准投放的关怀,也证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已是沉疴痼疾。并非货币政策精准关怀中小微企业没有效果,而是货币政策的精准施策市场会发生“散射”作用。

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哪怕是政策导向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流动性一旦释放出俩,就等于给全市场发出宽松信号,资本市场、楼市对资金松紧信号最为敏感,即可条件发射在市场发挥连锁反应。以美联储加息为例,美国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应相当迅速。以我国市场为例,2014年底央行开始系列降息,5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从2014年的6.55%降低到2015年的4.9%。市场依稀记得,当时的降息降准也提出了解决中小微企业难以融资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但是中小微企业确实收获“双降”红利,但获益最多的还是2015年的股市以及2015年至2018年的房地产市场。股市和楼市的牛情令人深刻,但是国家也强化了资本市场的强监管和楼市哄调的主调“房住不炒”。这说明央行货币宽松政策即使有精准的投放目的,但在复杂的市场体系中也难以做到效果直达和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具有逐利性,当然也包括中小微企业,执行贷款政策的银行也具有逐利性。银行在执行货币政策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除了执行政策还有银行考核以及市场效益。从市场逻辑言,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显然要高于大企业。因此,即使国家有政策导向,但银行基于自身利益,执行层面也会有打折,释放的流动性也会跑冒滴漏,流动性未必一定让中小微企业受惠,有可能被大企业所截留,这也符合市场配置下的逻辑理性。即使释放的资金流动性流向中小微企业,有些企业在资金使用上也未必和政策导向合辙——不是用于经营而是用于短期投资(投机)获利。

央行货币政策多年来一直稳健,从来不搞“大水漫灌”。即使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拧开水龙头”实施大宽松政策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也没有实施用力过猛的降息,这既是央行多轮货币政策宽松积累的稳健经验,也说明央行有着更多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选择,以进行逆周期、跨周期乃至超预期的多选操作。通过货币政策宽松化解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难题,不能采取强硬粗莽的方式进行,而应通过长期乃至多周期的滋润与滴管才能破解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沉疴。在这点上,和楼市宏调一样,不能硬着陆,而是通过点刹和收放自如的方式,抑制楼市泡沫,实现“房住不炒”。

就此理解本次央行降准,即可得知这次是给遇到内外市场叠加影响的中小微企业注入资金“活水”,以化解其遭遇的市场生存难题。据悉,本次降准将释放5300亿元的长期资金,为全面降准,不仅具有提振市场信心的象征意义,更有利于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资金支持力度。除了给中小微企业注入流动性,国家也为中小微企业继续减负。近期,国家税务总局为20.3万户纳税人办理留底退税1557亿元。

文/张敬伟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