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北京遴选100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 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10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3-15 10:55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北京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北京教育信息化实现“七个全面”的发展目标,即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全面建成、教育大数据应用全面深化、智能化教育管理服务全面普及、师生信息素养和能力全面提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融合、信息化育人环境全面升级、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增强。教育信息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结构的作用充分彰显,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本市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云网承载能力,优化市、区、校各级网络,完善北京教育专网,接入国家教育专网,实现网络提质增速,学校千兆接入率、班级百兆接入率、校园无线网络覆盖率达到100%。推进5G、IPv6和新一代局域网等网络技术规模化部署,建成北京教育云,为各级各类学校提供便捷、稳定、安全的信息基础设施服务。

本市将建设覆盖全市、多级联动的教育大数据平台,形成统采共用、分采统用、全面汇聚、循环迭代的数据共享交换机制,构建以教育大数据为基础底座的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市大数据平台赋能,使用其共性组件服务,研发教育数据大脑,构建学生、教师、学校三类全息画像,促进数据应用,服务于学校评价、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聚焦学位预测、招生入学、教学质量、体质健康、评估监测、校园安全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建模分析和趋势研判,推动数据驱动的教育科学决策和精准治理,同时将聚合的教育数据和信息产品向市大数据平台反哺,为管理决策及相关业务需求提供服务。

升级智能信息平台,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能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信息系统深度整合,实现教育公共管理平台智能升级,具备需求快速响应和功能弹性扩展能力,支撑管理流程优化与业务协同,推动教育管理流程智能化转型,实现教育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智能技术支撑依法治教,建立基于信用的分级分类管理机制,实现监管科学化、数字化,有效防范风险;健全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入学、考试、综合实践、学籍、就业、督导、数字档案等业务,推动教育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提升接诉即办和政民互动信息化支撑能力,将问题诉求关口前移,逐步实现未诉先办,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加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统筹设计,坚持集约建设、整合共享、安全保障等要求,建设共性通用平台,实现低成本、短周期、高质量信息化应用开发,为区域、学校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化作用,拓展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主体,为资源持续迭代与汇聚共享提供制度保障,探索将在线课程资源融入日常教学体系,支持优质数字资源开放共享。

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强化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校长信息化线上线下培训机制,每人每年完成不少于32学时,三年实现全覆盖,进一步树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提高校长信息化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绩效评价能力。将信息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等有机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鼓励学生建设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学校基础网络、数字资源、信息系统和科学性软件工具的普及应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加快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进程。创新智能时代学校办学条件,打造技术赋能新空间,推进物联网技术及各类智能感知设备校园应用,实现校园公共设施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提升学校管理能力。制定北京市智慧校园建设评估标准,开展智慧校园达标评定,实现全市中小学智慧校园达标率85%,遴选100所新型智慧校园示范校。开展“互联网学校”“未来学校”等试点示范建设,开放课堂、贯通课程、突破边界,引导学校创建新技术条件下数据驱动、自适感应、泛在互联的下一代学习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利用科技赋能,提升基础教育育人能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保教工作和幼儿园安全等方面的应用,保障儿童健康成长。建立突破时空边界、泛在灵活的动态学习组织方式,推广新技术支持下走班选课、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开放的教学模式,实现差异化的“教”和个性化的“学”,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深入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型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智能助教普遍融入教学环境,为教师提供好用爱用的新型教学工具,支持教师完成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习评价等任务,实现人机共教、人机共育。优化“空中课堂”,实现高质量课程资源全天候供给,推广“双师课堂”,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实现名师资源全市共享,探索“融合课堂”,创新网络化、智能化、沉浸式教学方式,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随需学习。加强对海量资源及应用数据的挖掘分析,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师生精准获取优质资源,形成在教育教学中成就教师、成长学生、师生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评价工具,实施多维度综合性数据评价,提高政府、学校、学生、教师、用人等评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开展无感式、伴随式数据采集,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多元化、过程化大数据分析,实现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实现教与学评价的智能化。建立教师教学和专业发展数字档案,开展师德师风、教学活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基于数据的科学评价。推广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智能化评测、在线面试等人机协同招考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网络化、规模化机考,提高招生考试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控能力,确保考试公平、公正、安全。将教育数据作为督导评估重要内容,完善信息化评估监测机制,增强督导评价的专业性、独立性和客观性。

贯彻落实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压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治理,完善网络安全长效工作机制。健全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的保障制度,建立数据分级分类防护机制,做好个人信息、未成年人信息和敏感数据管理,降低数据安全风险。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武文娟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