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在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的训练室里,宁宁正跟着钢琴音乐唱着儿歌,边唱边用手指指着书上的星星或老虎。短短 4个多月时间,从不开口讲话的孤独症患儿变得能随着音乐唱歌,妈妈李女士对音乐治疗的效果感到惊讶。
宁宁今年4岁6个月,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很是惹人爱,可是从出生11个月开始,家里人发现他虽然也长得白白胖胖是个帅气小伙子,但和别的宝宝有些不一样,妈妈和他说话,他常常眼睛到处转悠,逗他玩时也不像其他宝宝那样和大人有互动,2岁了还不会喊爸爸妈妈或者说“来”、“要”、“吃”等简单的词语。本来以为宁宁只是内向,说话晚一点,直到2021年7来武汉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
经过一系列检查,医生告诉李女士,宁宁有孤独症倾向,需要及早干预。医生给出了认知康复和音乐康复的治疗方案。
宁宁是个胆小害羞的孩子,儿童保健科康复师颜佩负责宁宁的认知康复,而康复师王璐则负责音乐康复。颜佩给了宁宁一个安全、自由的环境,很快就和宁宁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经过8个月训练后,宁宁能认识图片上的画、能听懂她的指令“起立、坐下、开门、丢垃圾”,但宁宁却总也不讲话。
“孤独症的孩子左脑认知受损,学习说话对他们来讲很有难度,但他们的右脑具有掌管旋律的功能,所以我们想通过音乐治疗,让宁宁在音乐中学会唱歌从而培养语言表达。”康复师王璐介绍。
第一次音乐训练,当王璐在弹钢琴时,原本烦躁不安的宁宁变得安静,小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钢琴。第二次训练时,宁宁主动拉起王璐走向钢琴,爬上琴凳,“他十分喜欢钢琴,我就抓着他的手,按下哆来咪发唆,后来的训练我们就利用钢琴的声音和节奏,激发宁宁的主动性,通过歌唱帮助他认知和学习语言,现在他已经能独立完整唱完两首歌了。”只要训练室里响起熟悉的旋律,宁宁就笑嘻嘻地跟着唱起来,一边唱一边指着书上的图案。除了发现宁宁喜欢钢琴外,王璐还发现宁宁喜欢打鼓,“打鼓可以帮助他练习大脑和身体的协调能力,还能帮助他缓解上肢的紧张状态,练习精细动作抓握能力。”
王璐曾在武汉音乐学院学习,后又到韩国进行专门的音乐治疗研究生学习,她现在为孤独症孩子进行音乐康复训练,和不少小朋友成了“音乐好朋友”。“每个人都有先天的‘乐感’,听到音乐就能产生情感共鸣,把音乐作为治疗媒介,帮助孤独症儿童发展主动性,促进肢体平衡、认知协调、语言沟通。”
训练室里摆满了钢琴、非洲鼓、响板、摇铃、沙球等乐器,王璐介绍,不同的小朋友会对不同的乐器产生兴趣,在进行康复训练前,首先要进行评估了解孩子能力,观察孩子喜欢哪一种乐器,再通过这种乐器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音乐只是干预的一种方式通过音乐来辅助治疗,这些音乐有不同氛围,或喜悦、或悲伤、或急促、或安详,老师再耐心细致地与孩子间互动,让孩子逐渐理解语言的意义,主动发音、学讲话。经过5个周期训练,宁宁已经从刚来康复中心时又哭又闹、不讲话、手眼协调差的状态,变成喜欢模仿、求知欲强、能叫“爸爸妈妈”了。
据资料显示,中国12岁以下的孤独症儿童约有200多万,以每年近20万的速度增长,孤独症又称为孤独性障碍、自闭症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早干预对孤独症儿童回归正常生活十分重要,对此,颜佩和王璐建议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在长大过程中有语言交流障碍,婴儿期会比目光接触,对人的声音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亲近,呼喊他没有反应,对某些玩具刻板单一的玩,都要引起重视,到医院进行检查排除,一旦确认孤独症倾向,也应该把握早干预的最佳时机。
通讯员 王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浩雄
编辑/白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