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里的“宝藏”博士:以“硬核”科技服务冬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2-02-11 09:30

在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项目比赛正在进行。赛场检录区外,北京建筑大学志愿者李孟密切关注着赛场上的情况,时刻准备着引导下场的运动员快速换装,有序通行。在赛事一线服务的同时,他还参与了冬奥临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软件的研发,以“硬核”科技服务冬奥。

“我和同伴们近距离见证了中国短道速滑队接连夺金!”李孟负责的岗位在运动员下场换装的地方,他也因此能够感受到各国运动员在赛场上的风采:冰场内,运动员们激烈角逐,起跑、滑行、超越、冲刺,每一次跌宕起伏的过程都牵动着现场所有人的心;看台上,队友们热情的呐喊与鼓舞……李孟说,场下的工作其实和赛场上的节奏一样紧张,节奏到底有多快?举个例子,在短道速滑混合接力项目中,他们要在12分钟内引导48名队员有序完成换装下场,进入采访区。

面对快节奏的赛事,保持沉着冷静,是李孟从担任北京冬奥会测试赛志愿者时起就积累下来的经验。作为志愿服务的“过来人”,进入首都体育馆后,他带领同伴们对场馆进行踏勘,了解每一个管控点位的查验规则,主动了解如何处理突发情况及交接换场,大伙儿集思广益,不断完善服务细节。

除了冬奥志愿者,李孟还有另一个身份——北建大智能建造工程专业的博士。他参与了该校冬奥临时设施安全监测及预警关键技术的软件开发工作。李孟介绍,在北京冬奥会赛场上,除了永久性建筑,还装配大量的临时看台、临时卫生间、临时用房等临时设施,他所在的团队为这些临时设施加入了智能化系统,不仅坚固安全,还实现了临时设施结构人群荷载的快速识别、结构安全智能预警、故障引发的突发异常事件识别和预警,运行趋势预测和故障预警等问题,能够实现在严寒条件下临时设施结构的健康监测功能。“尤其是在此次冬奥会零下40℃的高寒条件下,系统可以实现抗低温实时信号采集、传输、计算功能,同时实现多赛区实时远程监测。”李孟说,目前该系统正在延庆及张家口赛区投入使用,并由团队在现场提供技术支持。

同时拥有“双重”身份,李孟倍感荣幸。在紧张的科研工作和志愿服务过程中,他更加理解身上肩负的使命。“赛场上,就算名次不理想,我们国家的运动员也没有任何抱怨,以最佳的状态再次投入下一场比赛。”场外,望着运动员们自信拼搏的身影,李孟深受触动,“冬奥会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舞台,我也会用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在志愿服务的‘赛道’上展现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