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新基民“踩坑”启示录:基金赚钱我不赚钱,长期持有错了吗?
经济观察报 2022-01-15 16:17

“基金怎么买更赚钱?”

以此在网络中搜索,答案可以从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讲到彼得·林奇、托马斯·卡恩,也可能会落到公募基金经理或某基金大V。

谁也不能给出标准答案。

过去一年,很多基金投资三年以内的“90后”新基民受此困扰,在一轮一轮的市场波动中挣扎着、怀疑着、坚定着、迷茫着。

在他们身上,过于关注短期盈亏、频繁交易、跟风追涨、追逐爆款基金或热门行业基金、不关注基金投资领域的变化、预期过高等等,喜喜悲悲往往就发生在日常。他们也常常认真学习投资知识,反思过往,总结经验。成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但“失败”通常有迹可循。

长期持有一定会赚钱

“基金长期持有一定会赚钱,我想不出亏损的可能性。”这是93年生人的王新宇的基金投资哲学。

作为一个入场三年的“新基民”,王新宇过去一年的战果如下:投资总金额4万6千元,持有收益亏损4千元。在王新宇的认知中,这个结果谈不上好,也算不得多坏,毕竟周围的人都在亏钱。

王新宇是从2019年初开始买基金的。尽管当时的公募市场规模不足14万亿(2019年底规模达14.3万亿),但“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观念已开始在市场中渗透。王新宇觉得自己应该做一些多元化的投资,听周围同事谈起,跟着一个微信公众号买基金可以赚钱,王新宇便心动了:多元化投资不如从买基金开始。

说做就做,王新宇决定拿出两万块钱跟着那个公众号学买基金,公众号推荐哪只基金,他就买哪只,每次买入的金额保持在两千元以内。几个月后,公众号被关停了。尽管觉得意外,王新宇还是选择继续持有那些买过的基金。

“主要我想不到任何需要卖出的理由,而且基金不是要长期持有么?所以我也很少看收益情况。”

公众号关停后,王新宇对基金的选择更加随意起来:某平台上有人说哪只基金好,买;朋友推荐的基金,买;听说指数型基金赚钱,买……某次,有朋友提起某只基金收益不错,王新宇便立即打算入手。即使基金净值处于高点也没关系,先占个坑再说。

基金买入后,王新宇几乎不会对其进行任何操作。因此,在他的基金持仓中,至今仍保留着不少三年前买入的基金。这也让他错失了一些赚钱或者止损的机会。

2020年,王新宇申购了不少海外互联网相关的基金,收益很快翻至2万元。出于长期持有的心态,王新宇并未卖出,而是选择“再等等”。一年后,受监管政策影响,海外互联网相关的基金大跌,原本的2万块收益在王新宇的账户中走了一圈就消失不见了。

“2020年我想的是怎么一开始不多买点互联网,现在想的是当初不买那么多互联网就好了。”王新宇说。

海外互联网基金的前车之鉴让王新宇意识到,基金所投资的领域还是要关注的,如果发生变化,应该对投资做出相应变化。

2021年7月,王新宇卖出了手头赚钱的部分基金,基金总金额由6万元减至4万元。2021年底,王新宇的基金亏损金额为4千元。

在被问及2021年基金亏损的原因时,他几乎脱口而出:“就是因为互联网嘛!”

新的一年,王新宇仍坚持长期持有基金的想法,遇到大跌可以适当加仓,但减少操作长期持有才是关键。“长期持有一定会赚钱的。”他想。

公号不动,我不动

“大盘震荡,可加仓。”

下午2点半,92年出生的姜妍准时收到了某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收到指令后,立即执行。在过去的三年里,这种情境在姜妍的生活中不断上演。

2021年12月31日,姜妍的基金账户总金额为1万5千元,亏损金额1千元。“我最赚钱的时候也不过几百元。”姜妍小声嘟囔着。

2019年的一天,姜妍无意中看到一本名为《定投十年财务自由》的书,想要实现财务自由的雷达立刻启动了。当时白酒板块正火热,板块估值修复后迎来结构性繁荣,市场持续向好。姜妍不会炒股,便选择了买白酒基金。

选基金是个技术活儿,姜妍不想花时间和精力在上面,便从知乎上搜寻相关回答比较好的人,顺势关注了他的微信公众号。微信公众号也比较给力,每天下午两点半准时更新,买不买,买什么,加仓还是减仓都标注得明明白白。最初,姜妍只投入两千块钱小试牛刀,发觉收益不错后,就把投入金额增加到了8千块钱,2021年增至1万5千元左右。

不止如此,姜妍坚信“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保持仓位分散,一通操作后,账户中的基金数量增至20多只:传媒、军工、消费、白酒、互联网、建筑……不同板块应有尽有。同时,市场中出现的基金类型也几乎囊括其中: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QDII……

“我只知道指数基金、股票基金和债基。LOF、QDII是啥?我是跟着公众号买的。”姜妍说。

也不怪姜妍不了解。2021年,基金行业出现了不少名目繁多的品种:公募Reits、FOF-LOF、MSCIETF、双创50ETF……连此前一度沉寂的FOF基金也在这一年迎来快速增长。不少投资者纷纷以“尝鲜”的心态跟风购入,未予细究。

不过,2021年下半年开始,姜妍对“闭眼无脑买”的状态有些厌烦,陆续在基金投资中加入自己的判断:特别不了解的行业不买;已重仓的行业不买。同时,她对基金的操作频率也随之减少,觉得公众号的推送有道理便操作,无法说服自己的便按兵不动。

复盘2021年,姜妍认为,市场大盘整体不好是自己基金亏损的主要原因。不过她也觉得持仓过于分散也是亏损原因之一。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己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因此,2022年她打算开始学习相关的基金知识,建立起自己的基金投资逻辑。

有趣的是,2021年底,姜妍发现,公众号作者的投资也在亏损,亏损数额达上万元。

“我觉得这个人可能不太行。但我不知道该怎么买,你有可推荐的公众号么?”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与王新宇和姜妍相比,98年生人许楠简直是个冒险家。2021年底,许楠的基金投资总金额为1千元,亏损300元。

“我的基金全都是超高风险的,‘人菜瘾大’说的就是我。反正也没投多少钱,搏一搏,说不定单车变摩托。”许楠自嘲道。

2020年,许楠发觉买基金已经成为朋友们的重要谈资。这一年,公募市场增长彷佛按下了加速键,2020年底规模已增至20.16万亿。投资年限在1年以内的新基民占比32.04%。3个月后,这一数字提升至41.96%(数据源自《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

眼看周围讨论基金的人越来越多,许楠不甘落后,申购了自己的第一只基金。

许楠的工作与基金行业联系密切,相应地,对基金的了解也比较多。因此在挑选基金时,她充分分析了基金公司的规模、基金的规模以及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等诸多因素,最终选择了一家大型公募公司中规模大、收益排名靠前的基金。“那会儿以为自己对基金知识很了解,挑了半天,发现自己是精准地在高点买入。所以尽管后续板块大涨,我也没赚多少钱,也就一杯奶茶的收益。”

除了精心挑选基金,许楠还喜欢通过频繁操作来“炫技”。2021年某段时间,煤炭钢铁板块大涨,许楠便在5天内快进快出,赚取了一小波收益。这种短线操作的正向收益让许楠颇有成就感,在往后的时间里,又做了不少类似的尝试。总之,哪里板块火热,哪里就有许楠操作的身影。

同期,许楠也注意到,基金公司的产品营销正以直播、短视频、脱口秀甚至漫画的形式出现在生活中。泡论坛、看直播成为许楠和朋友们的日常。“我们也不是谁的直播都看,碰到明星基金经理或者自己持有产品的基金经理才看。碰到亏钱的时候,还会在评论里面喊他们还钱。”

每每这种时候,许楠便会收到老基民朋友的调侃:“太沉不住气了,这算啥,你们这些新人都没经历过熊市净值腰斩的情况。”

许楠觉得朋友说的有道理,便加大了对基金的投资力度,将金额由1千元增至4千元,申购的基金数量也由几只变为十几只,覆盖各个热门板块及基金类型。

正当许楠准备在市场大展拳脚之时,忽然遇到急需用钱的事情,斟酌再三,他卖出了大部分基金,账户中只留下1千元用于投资。这件事情让许楠长了记性:千万不要把钱全部投进市场中。

回顾过去一年的投资经历,许楠认为自己踩了不少雷:把基金当股票操作、对自己盲目自信、持仓不够集中、将保障基本生活的钱拿来做投资……

2022年,许楠打算减少持有的基金数量,集中行业,立志在基金投资市场中闯出一番天地。

年轻基民的烦恼

尽管王新宇不看重短期的亏损,但他想不明白:“基金不就是应该长期持有么?可是,持有到何时才能赚钱?”

姜妍也疑惑:“买20多只基金有什么问题?投资不就是应该分散风险么?”“买基金抄作业错了吗?”许楠的苦恼更多来自对自我的质疑:“我了解那么多的基金知识,怎么到了实际应用的时候,收益还不如那些基金小白?”

是市场不好吗?

2021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全年分别上涨4.8%、2.67%、12%,均连涨三年。然而,很多基民都在喊着“亏钱了”。这一年,新能源、医药等板块涨幅居前,军工、白酒等板块跌幅居前。之前在2020年买白酒主题基金的投资者,赚得盆满钵满,在2021年就可能损失惨重;在2021年抱团新能源基金的投资者可能收益颇丰,在2022年年初就许愿“回本”。A股结构性行情的调整往往来得突然而剧烈,年轻的新基民们还需要时间和学习更多的适合自己的经验来适应。

与三位“90”后新基民不同,像许楠朋友那样的老基民淡定许多。他们深知市场震荡下基金出现短暂回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或按兵不动长期持有,或根据原有的节奏保持定投,或凭经验抓住时机止盈止损。

事实证明,老基民的投资理念为他们降低了不少损失。《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盈利人数占比、平均收益率与年龄段呈正相关,30岁以下投资者平均收益率不到3%,盈利人数占比不到50%;而60岁以上投资者平均收益率达到19.05%,盈利人数占比达到60.42%。

此前,蚂蚁财富联合多家机构举办的“一年一度投教大会”中分享的数据也显示,投资者不理性的理财行为,可能“磨损”掉近一半的收益率。

据2021年11月末的数据,中国公募市场规模已突破25万亿。在这样的增长背后,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魔咒,不知何时能打破?新的一年,新基民们能赚到钱吗?

(应受访者要求,王新宇、姜妍、许楠均为化名。)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沁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近半基民已赚钱?
上海证券报 2024-05-19
机构热议基民不赚钱,如何缓解理财焦虑?
第一财经 2023-10-14
周学东:财富管理迫切需要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8
基民之痛引发行业之思
上海证券报 2023-06-13
从追高到配置 基民的投资自信之旅
上海证券报 2023-05-29
权益基金“锁”3年仍难赚钱 基民发愁:“亏本也赎回”
第一财经 2023-05-26
多只持有期基金到期不赚钱 反而亏掉两三成 基民高呼“亏了也要赎回”
财联社 2022-09-10
上半年公募产品亏逾6300亿:货币基金为基民赚钱最多
证券时报 2022-08-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