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南航航天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所长全荣辉跟随中国第37次南极考察队,前往距离祖国一万多公里的南极中山站执行考察任务。如今,他已顺利完成考察任务,刚刚登上雪龙号启程回国。在南极科考是怎样一种体验?记者连线全荣辉进行了采访。
在南极这一年,他获取了约63TB的观测数据
全荣辉于2020年11月前往南极探索空间物理和空间科学的相关问题。在此次南极考察任务中,他主要负责中山站高空大气等空间环境观测的任务,及高频雷达等多套空间环境观测设备的运行、数据处理和维护工作。
“南极气候除了十分寒冷以外,还十分干燥,每天早上醒来会感觉到嘴巴干得严重蜕皮。”全荣辉介绍,恶劣的气候环境,也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所以设备修理就成了必备技能。
野外考察对团队来说是家常便饭,突发天气更是常有的事,全荣辉就遇到过好几次。他还记得,有一次到离站区2小时路程的地方安装设备,半路时天气从多云转为阴天,很快就又刮起风,飘起小雪。几人立时决定返程。刚回站区,就下起大雪,刮起大风,能见度几乎为零。“如果当时决定错误了,可能就会迷失方向回不来了,甚至有生命危险。”回想起这段经历,全荣辉还有些后怕。
据全荣辉介绍,在一年的科考工作中,他共获取了大约63TB的观测数据,服务于多个国家科研项目和中日、中美、中挪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根据子午工程调度安排,他先后参与了嫦娥五号探测器发射保障任务、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保障任务、太阳活动事件探测计划等多项重要观测任务。
在中山站“过冬”,生活保障已十分完善
对此次南极科考之旅,全荣辉形容“收获颇多”。“很明显地感受到祖国的日益强盛。”全荣辉介绍,早期的中山站是类似集装箱拼接起来的单层铁皮房,空间狭小而且办公是在宿舍或者观测栋,基本没有娱乐设施。在那个年代,在食堂吃饭时都必须把脚抬起来,因为地板温度极低,十分冻脚。“现在,中山站建有综合楼、越冬楼和度夏楼,都是带有暖气的钢筋水泥房,空间十分宽敞,有专门的办公室、图书馆、体育馆、会议室等等。”他自豪地介绍。
“也更加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这边的生活由站长统一指挥。队员除专业性工作以外,都必须参与集体劳动,比如卸货、物资搬运与分类、帮厨等等,另外,还一起处理各个岗位上的高难度工作。”全荣辉介绍,他负责的测高仪700kg线缆铺设工作,就是全站队员一起出动进行拉接和铺设的。在大家的相互帮助下,碰到的困难很快就能解决。
“借助地形与独特的气候,南极可谓是一个天然的滑雪场。”全荣辉用来观测的地方位于中山站附近的一个高地,除了滑雪,每天正常巡视的爬山,也是他在南极锻炼身体的独特方式。
除了科研人员,全荣辉还有另一层身份——中山站图书管理员。“图书馆中的大部分书是捐赠的,还有一部分是队员带来的。”“管理员”全荣辉介绍。
每周召开电话会议督促研究生学习进度
在南极吃得怎么样?是不是很单调?很多人也许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其实,“科考的前期,伙食还是非常丰盛的”。科考站不仅配备厨师长级别的大厨,购置的食材也来自天南地北。但半年之后,带来的蔬菜食材也就吃得差不多了。“不过,我们这里有一个种蔬菜的温室大棚,可能两三个星期能吃到一次小白菜、黄瓜等。”全荣辉最怀念的,还是南航的饭菜。
“初到南极,虽说自己心情很激动,但是看到送我们的直升机撤离时,想到自己距离家乡一万多公里,内心还是会感觉到孤独。”全荣辉说。
在南极科考一年的时间中,全荣辉与学校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作为航天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的所长与研究生导师,他每周会不定时进行1-2次电话会议,督促研究生学习进度与所里的工作进展。全荣辉向我们说到,“感谢学校给予的帮助和支持,我会带着这一年的所学所见,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
南极科考之旅有苦也有甜。全荣辉提到,“一年以来,我见识了很多难以形容的景色,也见过很多独特的自然现象。感觉我们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路还很远、很长。”
文/杨甜子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