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北移象群的“寻象员”岩罕陆:用傣语劝返象群 爱大象也保持警惕
华西都市报 2021-12-22 11:07

2021年夏天,亚洲象群“断鼻家族”的北移旅程,让全世界看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画面。

为保护这群远道而来的朋友,以及沿途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云南省出动警力和工作人员2.5万多人次,无人机973架次,应急车辆1.5万多台次,疏散转移群众15万多人次,投放象食近180吨。“伴象”人群中,来自西双版纳的几位亚洲象研究专家是距离象群最近的人。

岩罕陆,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救助中心观测员,是专家团成员之一,“断鼻家族”是他的老朋友。

自2020年3月“断鼻家族”离开西双版纳后,岩罕陆有一年多时间没见到它们,直到象群走出普洱,在不熟悉的地方“闯祸”,他被调至前方支援,缓冲人象矛盾。

岩罕陆的加入,的确在这场人劝象“回家”工作中起到作用:在玉溪市红塔区,或许是听懂了岩罕陆“劝解”时说的傣语,“断鼻家族”调了头……

与象为伴23年 他是最熟悉亚洲象的人之一

12月10日,记者跟随岩罕陆进入野象谷自然保护区。

“昨晚有独象经过这里。”在密林里穿行一个多小时后,岩罕陆作出暂停的手势,有些严肃地说:“不能带你们再深入了。”

山林里没有路,一眼望去是高高低低的植物和藏在枯叶下的泥土。岩罕陆发现了大象脚印,周围有新鲜的断枝和被压倒的草丛,他判断是独象不久前经过。

“大象脚垫很厚,没有脚步声,独象自己出来不会叫,只能听它行动时树枝折断、摩擦的声音。”他解释。

作为云南亚洲象种源繁育救助中心的观测员,岩罕陆尤其擅长野象行为观察及安全预警,从1998年来到野象谷景区工作,他至今与象为伴23年,是最接近、熟悉亚洲象的人之一。

即便如此,当他进入野象的地盘时仍不敢有丝毫放松。“它们毕竟是野生动物,警惕的弦要一直拉紧,我们做的就是安全工作,人和象都要安全。”岩罕陆说。

对野象的敬畏与熟悉都和岩罕陆的儿时有关,他长大的布朗山寨就在亚洲象保护区范围内,大象经常“拜访”家里的庄稼地,吃稻谷、玉米。人类在这些庞然大物面前束手无策,敲锣打鼓驱赶也没有用,只能用芭蕉等食物引诱它们离开。“大人不会让小孩靠近的,但是待在家里也经常能看到大象。”

后来岩罕陆入伍成为森林武警,工作与保护动植物密切相关,退伍后便来到野象谷工作。

因为熟悉大象,2005年亚洲象监测小组成立时,他成为了最早的4名成员之一。“我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钻进沟谷雨林去找大象,一天要走10公里以上,去看象留下的痕迹,观察它的状态,监测活动范围。”长年累月的工作,使他也成了野象行为习惯方面的专家。

追踪“断鼻家族” 不熟悉地形预判的难度很大

岩罕陆所在的西双版纳野象谷,正是引起全国上下关注的北移象群“断鼻家族”的老家,“这个名字还是我们监测小组给取的,因为它们当中有一只象的鼻尖没有鼻突,是平的,我们就叫它小断鼻。”岩罕陆说。

2020年3月,“断鼻家族”离开西双版纳,由于不在自己的关注范围内,岩罕陆失去了它们的消息,再次听说时,它们已经离开普洱,走向从没去过的北方。

因为象群的非常规路线和人产生摩擦,为了更好地保护人与象,2021年5月27日,岩罕陆被调去前方支援。

尽管有先进的装备协助,但是连无人机都找不到象群的时候,就要靠地面上的人凭借经验观察象留下的痕迹,寻找它们的去向,引导它们绕路并对周边居民进行预警疏散。

为了不惊动、伤害象群,追踪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让没有经验的人靠近象群,岩罕陆与另外两名专家保明伟和沈庆仲从玉溪追到昆明,连续追了20多天。

“在昆明的工作干得很累。”岩罕陆坦言:“主要是那边的地形和野象谷太不一样了,不熟悉地形预判的难度很大。”

他介绍,在地形陌生的区域观察大象很困难,如果是地面上至少需要保持100-200米的距离,大象的视力不太好,但是嗅觉很灵,顺着风向几十米都能闻到人的气味,“所以追象的时候还要想如果大象攻击我们怎么跑。雨林里树很多,到危险的时候我们可以爬树,但是那边的山上树太细了,根本爬不上去。”

工作难度增加了,但岩罕陆发现自己的经验还是派上了用场,“因为对大家熟悉,根据脚印、粪便、周围植被情况判断,基本上能预判出它们的路线。”他笑着说。

“劝返”北移大象 与大象有亲情也保持警惕

岩罕陆自己也无法解释的一个瞬间,发生在5月31日的玉溪市洛河乡。

那天晚上,象群沿着公路即将走进玉溪市区,卡车堵在路口,外面围满了人。岩罕陆他们跟着导航靠近的时候,象群已经下到河边了,“那么多人那么多车,大象可能也害怕,所以就调头往山上走了。我就赶紧跑过去让其他人不要过来,我去把它们叫下来。我就喊它的名字‘断鼻、断鼻’,汉语傣语都喊了,它就真的调头下来了。”

通过食物引诱,他们最终引导象群绕开了人群密集的市区。

“每个做这一行的,对大象都有亲情,把它们当成自己家的一员。”岩罕陆说,但他也清楚地知道,它们是野生动物,不能真的与人沟通,了解都建立在长时间观察的基础上,在工作中,为了安全,他比谁都警惕。

“我有一次和同事在山里聊天,突然就听到背后踩断树枝的声音,一回头看到一头半大的象,离我们很近了,当时吓得我们撒腿分头跑。”岩罕陆反复强调,要跟象保持距离,照顾好自身安全才能顾及到其他安全。

提到“断鼻家族”返回西双版纳附近,他又忍不住露出笑容,“它们会回到野象谷的,这里毕竟是它们的家园,我期待它们回来。”

文/郝莹 杨峰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