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七千多字的重要讲话,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文艺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目标任务、基本要求。
习总书记的讲话随即在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与会作家代表都在讨论文坛上一股新的文学气象将要到来——即将展开的新时代文学到底长啥样?该怎样来定义?有哪些特征及任务和使命?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在12月15日上午做的工作报告中给出了答案。
张宏森在中国作协关于“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报告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重大创新和飞跃。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总结过去五年的经验,我们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上迎来了中国文学发展的崭新阶段,翻开了中国文学史新的壮丽篇章,新时代文学的广阔天地正在我们面前浩浩荡荡地展开。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作工作报告
阐述:新时代文学的“七个面”,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精神赋形
紧接着张宏森用七个部分来阐述了什么是新时代文学?即新时代文学是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是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奋力铸就艺术高峰的文学;是以创新为动力,勇于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形态的文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是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有力证明文学地位价值尊严的文学;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体现广大人类关怀的文学。
张宏森强调,新时代的中国作家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反映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作为根本使命,将个人的感受、思想向着宏大的历史运动敞开,获得全面深刻的总体性视野,在伟大的历史征程中展开个人的艺术创造,让凝聚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亮坐标。
谈及新时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张宏森称,人民是历史的主体,也是文学表现的主体,中国革命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初心就是人民至上。“新时代文学不忘初心,把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根本立场和方法,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奋斗中汲取不竭的源泉,在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中刻画新人与英雄,为中国故事立心、为中国精神赋形。”
同时,新时代文学要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任务,秉承中华文化成风化人的诗教传统,深刻认识文学对建构人民精神世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文学真正成为火炬与号角,凝聚人、温暖人、鼓舞人,给人以智慧、勇气与力量。
中国作家协会举办的“扶贫路上的文学力量—记录小康工程”研讨会(资料图)
新时代作家须走出“舒适区”,文学要准确识变主动应变
新时代文学要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形成守正创新的活跃生态。在张宏森看来,任何有价值的创新都是有难度的,都意味着认知结构的重组、文学观念的变革、艺术手法的更新。
对此,新时代的中国作家必须走出“舒适区”,向着历史的深度、社会的广度、生命的力度和艺术的难度进发,向着广阔的生活与心灵开放,向着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和其他艺术门类的最新进展注目,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充沛的想象力和强劲的创造力。在现代化新道路中开拓新的艺术空间,在文明新形态中塑造新的文学形态。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传播格局和文化条件下,传统的文学生产传播方式和话语形态正在经受严峻考验,这同时是新时代文学的巨大机遇。“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最深刻最准确地传达着人类精神的脉动,文学的形态应时而变、不拘一格,但文学性的探索和表达生生不息、恒久弥新。”张宏森阐述道。
因此,新时代文学要准确识变、主动应变,敏锐回应、大胆运用新技术条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跨越边界、衍生转化,使文学永葆领风气之先的旺盛活力,成为艺术创造和文化生产的基本资源,成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用而不觉的“空气”和“阳光”,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文学的地位价值和尊严。
回声: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才能揭示生活本质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
在会场低头聆听着张宏森所作的上述报告,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秘书长周习用笔尖在“新时代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这段文字下方勾画了一条线。在周习看来,新时代文学就应该为人民书写,为时代书写。主人公是人民,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去创作。“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中,才能揭示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搏;也才能够领悟人民心声,塑造新时代的经典人物。”
“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资源有广阔的写作空间,周习作为这一领域的作家,曾无数次到基层采访,接触探矿的、种麦的、种树的等无数普通劳动者,她由此获得了很多好素材。她还记得,在山东临沂遇到一位探矿的老职工,他年轻的时候放弃济南城市工作主动报名去临沂一个地质队,成了一名地质队员,到山区住猪栏、牛棚,刻苦学习钻研找矿知识,竟然找到了新中囯第一批金刚石矿。周习以此写成短篇小说《824信箱》发表在《时代文学》上。
在采访中,周习还遇到了一位老支书。他是当时唯一有中专文凭的农村支部书记,他一生就是找好麦种,种实验田,和全国很多农业院校的教授是好朋友。周习以他为原型写成关于粮食的《天干地支》。“新时代呼唤新文学,我将一如既往的到基层去、写土地上劳作的农民精神和物质上的变化,反映乡村振兴的长篇小说。”周习告诉北青-北京头条记者。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作乡村振兴主题
作代会广西作协代表团代表、河池市文联主席红日(居中者)
参加这次作代会的广西作协代表团代表、河池市文联主席红日2015年担任精准扶贫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半时间,采访190多名干部群众,出版《文联主席的驻村笔记》。该书成为国内首部反映精准扶贫长篇小说,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获得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工作者,我有幸参与了脱贫攻坚从精准识别到精准施策、再到摘帽验收的全过程。亲眼见证了精准扶贫给中国农村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亲眼目睹了驻村干部、基层一线同志勇于担当、默默奉献的感人场景。”红日表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的主题,也是他个人在新时代的文学创作主题。
未来,红日将更加自觉投身伟大时代,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创作以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民族团结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和报告文学。深刻反映中国人民的奋斗,深刻描绘中国农村的巨变,记录小康社会的美好生活,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诗歌创作要从“小我”桎梏中挣脱出来
“文学创作不能回避‘人民立场’,必须具备‘人民性’,这是一种最为根本的要求。但要如何处理好个人创作与人民性的关系,却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对每一个创作者而言,常常会构成某种困境,或者挑战。”贵州代表团代表姚辉称,他主要从事诗歌创作,对诗歌关注更多些,也了解要在诗歌创作中真正灌注人民性的难度。
在他看来,一些诗歌作品或过多关注“小我”世界,忽视“大我”情怀;或偏重个人体验,回避大众诉求,与人民的精神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作者应当努力让自己的创作从“小我”桎梏中挣脱出来,切实做到让人民成为主角,并在创作中充分表达人民的情感、追求,创作出真正有温度的作品。
从创作到研究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新变
作代会代表霍艳称,这是她第三次参加作代会,身份从创作者变成了研究者。她近期的研究方向是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新变。在她看来,所谓“新”不光是媒介载体的新,更是我们所处社会结构变化的新、文明冲突融合的新、知识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新、人们知识结构的新、对世界和自我理解的新。
“这些‘新’又影响了文学发展,文学的定义、文学的作用、文学的评价体系、文学与生活的勾连方式,作家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新变。”霍艳表示,接下来几年她要好好去研究这些新象,由此更全面地认识新时代文学。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