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体验”后跟着“付费陷阱” 警惕手机套餐误导扣费
北京晚报 2021-11-23 16:01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1年前三季度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其中显示截至9月份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16.4亿户,比上年末净增4185万户。移动通信业务蓬勃发展,为用户带来了便利,产生的一些问题也有待规范。

体验赠送却变自动续费

赠送、免费体验、回馈老客户……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接听过此类来自通信运营商的营销电话。然而对于“免费”过后可能转为续订的状况,客服却往往不会主动说明。

“我每月只有一个15元的套餐,最近感觉话费扣得有点快,让孩子一查才发现,额外还多了个优惠包的扣费呢!”汪大爷回忆,年初有天自己在外面买菜,接到电话称老客户可以享受“超值优惠包”,10元包含2G流量和100分钟通话时长。

想到自己的15元套餐是1G流量和100分钟通话时长,汪大爷觉得优惠包的确很划算,便同意购买。但他原本以为,流量和通话时长消耗完,这个优惠包就算是用完了。客服也没有对用户体验后不及时取消就视作自动续订的情况作出说明。等到发觉异常,优惠包已经扣费半年多了。而汪大爷在家都是自动联网,出门也只在导航时看下手机,每月流量通常不超过0.5G,扣费的优惠包等于没有用到。

黑猫投诉上,不少消费者都有过被“赠送”误导的经历。一位用户表示,客服说搞活动,免费赠送三个月、每月2G的流量。自己特意询问之后怎么办,对方称不需要可以退订。

这位用户有些犹豫,怕到时忘记取消,客服称三个月后会为他自动取消。然而,用户发现到期后该业务非但没有取消,还在送流量期间额外扣了费用。经询问了解,月租必须达到一定限额才能得到免费流量,他的月租未达到标准,所以对“送”的流量收取了费用,但当初客服对这一情况却未曾提及。

“套餐”开通容易取消难

马阿姨使用的套餐每月59元,包含20G流量和300分钟通话时长。此外,还有每月10元的网费扣款。以前在老家,老两口对网速的要求不是很高,套餐附带的宽带网就够用了。但随着老两口到北京来帮忙看孩子,一年半载回不去,家里的网便用不上了。

想着“苍蝇腿也是肉”,加之每天和孩子住在一起,用不了那么多流量和通话时长,马阿姨便请女婿帮忙咨询客服,想要取消掉网费扣款,以及降一档便宜些的套餐。

经过询问,一款39元的套餐更适合马阿姨,但她却不能更换,因为这样月租过低,达不到10元网费的享受标准了。“正好,这个网我也用不到,直接取消了吧。”

然而,取消网络扣费更加困难,需要机主本人持身份证,到当地营业厅办理才行。人在外地的话也可以请亲戚代办,但要持相关证件、委托书,还要知道账户密码等。总之,跑一趟线下营业厅是必须的。

疫情期间,不好为了这点小事麻烦别人,想想钱也不多,马阿姨选择了维持现状。但她认为,当初开通业务时远没有这么复杂,不需要拿着身份证跑营业厅,直接通过电话即可办理。“是不是应该提醒一下,以后如果想更改业务或者取消,要怎样操作。”

“免流”套餐不等于任性用

近年来,用户选择通信套餐时,网络流量成为一项重要指标。一种商家与通信运营商合作的“互联网卡”悄然出现,它们以“大流量”为主打,月租最低仅十几元,就可以“任性”使用多款App。营业厅工作人员表示,互联网卡仅在网络出售,快递到家后凭身份证开卡,营业厅是不售卖的。

在这类卡片的宣传页面,通常会打出大大的“免流量”字样,给人一种用了它即可实现“流量自由”的印象。然而点击“查看资费详情”,所谓“免流量”是指,在卡片对应的App名单内,可以使用一定限制的流量,通常每月上限为30G,若超出则按套餐外流量收费。这就要求使用者需牢记可用App,否则点开名单外App,就无法计入这30G的专属流量了。

此外,一些App的使用条目下还有更为细致的说明,如用户上传视频及图片、在应用内打开一些特定网页、将手机号码作为手机热点使用等等均无法计入专属流量。不少消费者反映,价格看起来优惠,但使用中很容易触发额外费用。“将正常消耗、且有严格使用限制的专属流量,宣称为‘免流量’,会对用户产生误导。”

来源/北京晚报

编辑/樊宏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