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兰亭和兰亭故事
文史知识 2022-02-01 10:00

兰亭,是书圣王羲之的活动遗址,现为一处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位于浙江绍兴城西南13公里的兰渚山下。这一带“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山阴道上的风景佳丽之处。相传,越王句践曾在这里种过兰花,汉代又在此设置驿亭,因得此名。1600多年前,兰亭又由于王羲之邀约的一次著名的文坛雅集闻名海内,从此成为历代书法家的朝圣之地。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上巳日,王羲之邀约当时名士谢安、孙绰等并亲朋子侄41人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禊之礼。上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其定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而得名,魏以后始固定在三月初三日。上巳节的主要内容,是行“修禊”之礼,这是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一种仪式,又称“祓除”。祓除的时间、地点和方式各有不同,通常于岁首在宗庙、社坛中举行,但以阴历三月上巳日在水边拔除最为流行,叫做“春禊”(阴历七月十四日也是一个重要的修禊日,叫作“秋禊”)。祓除的方式,起初比较简单,是先往人身上涂满牲血(后改为熏香),然后跃入水中洗濯,洁身去邪。《后汉书·礼仪志》曰:“(三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宿垢疢为大洁。”除了这个“衅浴祓除”外,上巳节还有一个饶有兴味的节目,便是作曲水流觞之饮,据说也可以除去不祥。

是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等人列坐于兰渚上环曲的小溪两侧,将酒觞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逐流飘浮。一旦酒觞停顿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一首。如赋诗不成,则罚酒三觞,以为娱乐。在这次雅集中,共有26人作诗共37首。事后,王羲之将这些诗汇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下了宴集的盛况和与会诸人的观感。序文共324字,字字玲珑,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这就是被褚遂良评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因诗作成于上巳节,故亦称《禊帖》、《禊序》、《临河序》等。《兰亭集序》不仅书法精绝,而且文采灿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珍品。王羲之身后,一直被王氏家族作为镇家之宝,代代相传。初唐以后,《兰亭集序》真迹失传,但临本却相衍不绝,据统计,不下500余种。

至于兰亭,在历史上几经迁址。晋时在东北隅的石壁山下,宋时又移至西南方石壁天章寺前。现在的兰亭为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迁建。1980年重修后,兰亭依然依山傍水,竹木掩映,风姿更胜当年。

兰亭的总体布局错落有致,景观设施以流觞亭为中心,南浚鹅池,北筑御碑,西为兰亭碑,东为右军祠,展现了我国传统的造园艺术。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夹道的石砌小径,迎面就是鹅池碑亭,碑上“鹅池”两个赫然大字,字体雄浑,笔力遒劲。传说王羲之当时刚刚写好“鹅”字,忽闻圣旨到,连忙搁笔接旨,他的儿子王献之顺手提笔一挥,续写下一个“池”字,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成为千古佳话。碑亭畔一泓碧水,即为鹅池。几只白鹅在池面上悠游嬉戏,自然令人想起“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诗句和王羲之以字换鹅的故事来。

过鹅池越三曲石桥前行,便是兰亭碑亭,人称“小兰亭”。碑上刻有“兰亭”二字,系清康熙皇帝手书。此碑在十年动乱时期被砸成三截,现在虽经修补,但未能复原,“兰”字少尾,“亭”字缺头,然而古意犹存。

小兰亭东侧为流觞亭,亭四周围以木雕长窗,又有走廊环绕。翘角飞檐,古雅有致。亭正面门楣上高高悬挂着一方匾额,上书“流觞亭”三个金色大字。亭内有“曲水邀观处”一匾,下悬唐名画家李公麟的《兰亭修禊图》,画中42人临流觞咏,姿态各异,神态毕现,再现了永和韵事的场面。亭前曲水叠石,环境优雅,是今人举行仿占活动的场所。

唐·李公麟《兰亭修禊图》(局部)

出流觞亭北行,是御碑亭。亭高12.5米,八角攒尖顶,重檐飞角,周设石栏,栏柱上凿石狮,栩栩如生。东南、西南、东北三方均置石阶,上雕龙迎旭日,形象生动。亭内一碑高6.8米,宽2.6米,厚0.4米,据说重达36000余斤。碑正面镌刻着清代康熙皇帝书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阴面是清代乾隆皇帝书写的《兰亭即事》诗一律。碑底为须弥座,碑冠勒云龙浮雕,为我国东南罕见碑刻。

沿荷花池绕过流觞亭东行,为右军祠。祠内一泓池水,名“墨池”,池中建有四角方亭,叫“墨华亭”,有石砌小桥使亭与南北两端相连。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常在池中洗笔,年深月久,池水均被染黑。墨池四周环以回廊,回廊壁上嵌有历代书家临摹《兰亭集序》的遗墨。池北有厅堂三间,中悬“尽得风流”一匾,屏上挂王羲之画像,两旁陈列着“唐人摹王羲之墨迹”和“王羲之传本墨迹”。右军祠内浓郁的书法艺术氛围,常使游人浸沉其中,留连忘返。

和兰亭隔水相望的“兰亭书法博物馆”为近年所建,这是一幢以弘扬兰亭文化和交流书法艺术为宗旨的现代化建筑。博物馆背负青山,树木葱茏,溪流潺潺,环境清幽,为兰亭再添胜景。

文/周幼涛

本文刊于《文史知识》2014年第11期

来源:文史知识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