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上看得见的体教融合
中国青年报 2021-09-23 09:36

9月20日下午,上海队的14岁小将杨立豪夺得第十四届全运会攀岩U16组男子两项全能冠军。这个除了攀岩技能高超之外,还喜欢壁球、单簧管,并且学习成绩拔尖,立志成为一名医生的小伙子,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他也被称为“别人家的孩子”。从全运会以往的历史看,像杨立豪这样学训两不误的运动员确实不具典型意义,但如今在体教融合的大环境下,学生运动员成为赛场的一支生力军已是大势所趋,全运会赛场上涌现出更多的“别人家的孩子”将只是时间问题。

追求竞技梦想,但人生不止于体育

杨立豪在夺得本届全运会冠军后有一段被网友们称为“凡尔赛式”的自我介绍,他说自己喜欢壁球、单簧管,学习成绩也不错,还决定今后要读医学专业。很多网友惊叹,都已经是全国冠军了,怎么还能在其他方面也这么优秀?

这大概也是很多国人长期以来对运动员的偏见——运动技能突出,其他方面乏善可陈。但这绝非运动员和体育人应该有的样子。

陕西U20男排主教练、陕西师范大学体育教师陈珂表示,我们一直呼吁体教结合,就是为了改进运动员的培养工作,让他们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只有运动技能。

陈珂年轻时是陕西男排运动员,他深知,在过去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下,当运动技能成为运动员唯一的技能时,运动员在退役之后,将面对就业、谋生等方面的诸多困难。

2018年,作为第十四届全运会东道主,陕西为参加全运会的需要,恢复建立陕西青年男排。作为老一代陕西男排的运动员,陈珂成为这支队伍的主教练。在他的强烈建议下,陕西省体育局与陕西师范大学达成共建协议,重新组建的陕西青年男排按照体教结合的模式,由陕西师范大学负责队伍的组建、训练、管理。

陕西队也成为此次全运会U20男排比赛上,唯一一支专业训练体系之外、完全由在校大学生组成的队伍。

3年前,在山东一所普通中学读高三并有排球特长的杨凯程,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并成为现在这支陕西青年男排中的一员。

3年后,杨凯程与从全国各地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的一批排球特长生一起,代表陕西青年男排登上了全运会赛场。他说,自己在高中时根本不敢想象有朝一日能站在全运会的赛场上。本届全运会,这支学生军在竞技实力上还很难与专业训练体系下的其他各队抗衡,但在陈珂看来,一支以体教结合方式组建的队伍能参加全运会,本身就是最大的成功。

这些以排球为爱好的年轻人站在了全国最高水平的赛场上,正如杨凯程所说,这是令自己一辈子都骄傲的事情,也激励着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在未来的工作中,都坚信努力就有收获。陈珂则欣慰地表示,“这些队员都是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全运会之后,就算这支队伍没了,我也不会担心他们的出路。”

9月21日,在杨立豪成为全运会攀岩冠军的第二天,他踏上了出国留学之路,他很清楚,“体育只是我的业余爱好之一,我未来想成为一名医生”。上海攀岩队领队毛作亮相信,多年参加攀岩运动给杨立豪塑造的强健身体和勇敢、沉稳的品质,将使他未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受益无穷。作为一个优秀的青年人,运动员身份只是杨立豪身上的诸多标签之一,但这些标签相互并不冲突。

公众可以在奥运、全运赛场上找校友

杨立豪在全运会夺冠的消息,已在他的母校——上海市平和双语学校引发轰动;陕西U20男排的队员也在他们的母校——陕西师范大学成为诸多同学的偶像。

从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开始,奥运选手的母校就成为热点话题,这股热潮延续到本届全运会仍不见消退。从北大、清华等综合性大学,到各个体育院校,每所学校都对自己的奥运选手、全运选手如数家珍,不厌其烦地通过各种渠道加以宣传。

从杨倩夺得东京奥运会首金之后,清华大学第一时间发布推送,再到暨南大学的官方微信账号在整个奥运会期间几乎成为苏炳添、谢思埸、陈艾森等奥运选手的专场……这在往届奥运会和全运会上都是从未有过的事情。

为什么各所大学突然都对自己的奥运选手、全运选手如此关注?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原首都体育学院院长钟秉枢认为,因为体教真的在融合了。

因为优秀运动员可以享受大学入学的优惠政策,能够参加奥运会、全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基本上都有大学生的身份,但在以前,很少有哪所大学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的奥运选手、全运选手。钟秉枢表示,因为以前大多数运动员都只是在大学挂个名,为了从大学拿个文凭,但他们几乎不在大学读书,也没有很好地接受大学教育。国家体育总局前局长刘鹏就曾经以“有文凭、无水平,有文凭、无文化”12个字批评过优秀运动员只想拿大学文凭、不愿真正接受文化教育的现象。这也是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体教脱节的真实写照。

由于运动员虽然名义上是某所大学的学生,但实际上既未在那所大学上过一天学,也未实质性地接受过这所大学的文化教育,这也让大学对是否宣传自己的奥运选手、全运选手非常纠结。因为,终归有那么一点名不正言不顺。而且,从体育系统来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很抵触大学对奥运选手、全运选手的宣传,因为在当时,奥运选手、全运选手的培养很大程度上确实是体育系统的功劳,跟大学培养的关系不大。

钟秉枢表示,如今体育系统、教练员、运动员都越来越多地意识到文化教育是运动员培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素质的提升会对运动员运动技能的提高产生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大学也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培养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努力,所以,今天的奥运选手、全运选手在赛场上的成功已经很难与大学教育割裂开来。

钟秉枢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击剑冠军雷声是比较早的由运动队与大学共同培养出的奥运冠军的典型。击剑是一项高度考验运动员智慧的运动,雷声当时在教练王海滨的指导下,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并得到了北京大学的支持。

10多年之后,现在的中国教练员、运动员已经广泛认可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今年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一大批优质奥运明星的涌现,如杨倩、张雨霏、苏炳添等,都与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有关。大学教育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运动员来说已经不是“徒有其名”,这让拥有奥运选手、全运选手的高校当然可以名正言顺地加以宣传,学生们也会对这些校友感觉亲切,并以他们为荣,同时,奥运选手、全运选手因为确实接受了大学教育,才会真正建立起与母校的情感纽带。

政策加持,全社会的体育观念转变

从去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到今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学校体育的地位正在明显提升,体育与教育的融合已经是大势所趋。

在这样的背景下,整个中国社会对体育的认知也在改变——体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是青少年成长的必备手段,体育与智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理念将逐渐成为主流。那么,就不会有人再认为运动员就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也不会有人再为一个拥有体育特长的学霸啧啧称奇。

钟秉枢认为,反映在奥运会、全运会赛场上中国运动员形象、素质的变化,实际上正是中国的体育与教育正在加速融合的体现。

历史上,全运会一直有呼声,希望吸纳中国学生体协作为大学生运动员的组团单位参加全运会,以体现学校体育、学生运动员是全运会这一中国竞技体育最高舞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难以实施。

但当杨立豪、陕西U20青年男排这样的运动员、运动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全运会上,中国的学生运动员无需单独组团,也已经在全运会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在中国体育部门、教育部门正在大力推进体教融合的背景下,运动员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体教结合,无疑将是中国学校体育与全运会真正对接的关键所在。

文/慈鑫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