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不再保本 投资如何避险
山西日报 2021-09-06 13:00

“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某银行在手机App理财频道标出这样的提醒信息。

9月1日,记者了解到,距离《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只剩4个月时间,银行理财市场加快净值化转型,以往的保本型产品逐渐退出市场。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到银行买理财产品就像存款一样,图的就是一个放心,保本是“天经地义”。那么,随着银行理财刚性兑付被打破,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该如何应对?

太原市民陈东一直通过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家庭闲置资金保值增值,但近两年来,他发现市场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的产品越来越少,新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收益浮动幅度大,轻易不敢购买。”

记者走访了太原市部分银行网点,发现高于6%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几乎绝迹,稳健类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普遍在2.5%-4.5%之间。在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的最后一年,各家银行加快对保本产品处置。市场上销售的理财产品对于收益已不用“预期年化收益率”来表述,改用“业绩比较基准”。

传统产品规模压缩,银行理财产品结构明显变化,从相关数据可以印证。《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显示,上半年,国内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累计新发产品2.55万只。随着理财产品净值化推进,截至6月底,净值型理财产品存续规模20.39万亿元,占比近八成,同比提高23.90个百分点;保本型产品持续压降,截至6月底存续余额0.15万亿元,同比减少90.68%。

上述变化的一个背景是,理财市场严监管强监管成为常态。今年上半年,监管部门在资管新规框架下,对银行理财监管制度进一步细化,完善符合国家战略、金融规律与理财特色的监管制度体系。特别是针对部分披着“净值”外衣的“伪净值”理财产品,监管部门对其估值方法加强监管,推动净值化转型。

记者了解到,所谓“净值化”,通俗讲就是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息,而是根据产品的实际表现来获得收益。业内人士认为,理财产品走向净值化,产品信息更加透明、定价更为公允。运作表现不好的产品,可能出现收益不达预期的情况。但是产品表现超出预期的话,投资人可以享受浮动收益,通过产品净值增长或产品份额增加的方式实现收益累加,在风险自担的前提下做到收益尽享。

记者走访发现,目前老百姓投资的产品主要有年金类保险产品、可转让大额存单、活期理财、定期理财等。业内人士建议,为了分散风险,投资者可在不同资产、不同产品、不同策略间组合配置。对于风险保守型投资者,债券型基金是比较适合的投资标的;对于稳健型投资者,可选择银行与公募基金合作的“固收+”产品。所谓“固收+”产品,是将资金分散投资在不同风险、收益资产的组合产品。“固收”部分,通常是收益比较确定、风险较低的债券类资产;而“+”指的是风险和收益都较高的资产,如股票等。投资者选择“固收+”产品时,要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来选不同的权益比例,实现收益与风险的平衡。

业内人士表示,面对理财市场的变化,投资者要及时转变投资理念,提高对投资风险的研判能力以及对理财机构的选择能力。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