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越过岛屿,洒向海面,海岛学生们陆续聚集到惠屿码头。岸边人头攒动,孩子背着书包一蹦一跳地朝伙伴挥手,家长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紧随其后,等候最早一班渡轮起航。
1.28海里,是泉州最北端的惠屿岛与陆地的距离,也是惠屿孩子们上学必经的海上之路。
惠屿是福建省泉州市唯一的海岛行政村,403户村民,大多姓肖。曾经,岛上交通不便,长年缺水缺电,阻遏了惠屿的发展。2009年,由于生源稀少、办学条件不佳,当地唯一的小学被撤点并校,惠屿岛的孩子们从此走上了乘船跨海的求学路。
9月1日,又是一个孕育希望的新起点
今年7岁的肖晟佑第一次离家去对岸上小学,一周五天寄宿在校。小小年纪的孩子,嘴上说着“妈妈,我像奥特曼一样勇敢”,但仍会时不时流露出不舍和依恋。母亲肖龙兰也满怀牵挂。
开学日的早上,岛上的孩子天未亮就起床了。家住海岛地势最高的一处房子,肖龙兰母子提早从山顶沿着陡峭的石阶逐级而下,前往码头汇合。一些高年级的孩子,则独立一人带着行李上路。
幼年离开父母,是惠屿孩子求学的常态。刚开始,村民对于撤点并校还有些不解,“让这么小的孩子独自在外生活,让人不放心”。但一年年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他们逐渐明白:出去,是为了受到更好的教育。
6点50分,停靠在岸边的“惠屿号”渡轮开始低声轰鸣。“1,2,3……13个小朋友,准备登船,大家排好队,注意脚下。”领队是来自惠屿岛的肖月霞和连彩红两名生活老师。
为了让海岛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村里特别从当地选人,每周跟随孩子到学校照顾起居。连彩红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学生,她说:“一开始是为了能陪伴自己孩子上学,后来想继续照顾村里的孩子,也能让父母们更放心。”
12年来,跨海求学成为海岛学生的独家记忆
过去,渡海用舢板木船,若碰到大风大浪,难免耽误孩子上学。乘船“历险记”时常让经历过的人记忆犹新。
岛上村民回忆起早年求学时,最怕雷阵雨前的黑云压海,有时甚至被吓哭。一次,海水退潮后水位尤其低,大船无法靠岸,村民们纷纷开着自家木船过来,一趟趟把学生送上大船。与海搏斗,是岛民与生俱来的本能。
谈起别样的上学路,六年级的肖昶清觉得习以为常,却又总能从中发现乐趣。他说:“每周往返途中听船员说说最近海上发生的事,吹着海风很舒服,有时候浪潮澎湃很刺激。”遇到极端天气时,海岛学生也拥有请假的“特权”,但这种情况不常见。
随着海岛条件的改善,早年的木船逐渐被淘汰。2010年,第一艘标准化钢质渡轮“泉港号”投入使用,装上了导航仪和雷达等先进设备,确保学生上学途中的安全。
每逢开学季,与众不同的是,惠屿岛学生的“开学第一课”从船上开始。
高年级的孩子对海事人员并不陌生。十多分钟的航行路程,海事人员每年都会带来乘船安全、水上求生救助常识,演示穿戴救生衣、救生圈的方法。从驾驶室的构造到救生筏的使用,海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
上岸后,接驳的公交车已在码头等候多时。通往学校的路段,经过拥挤的菜市场、小巷口,南埔镇为此组织联防队员骑摩托在前开路,每周风雨无阻。这条上学路,在多方力量的护航下更加畅通。
带着父母的牵挂,他们迈出通往外面世界的第一步
在学校里,惠屿岛的学生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连彩红说,高低年级的孩子都住一起,大孩子会教导小的,在互帮互助中成长,也养成更加独立自主的能力。
惠屿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蔡鋆泽说,下一代的教育是惠屿岛最重视的事,以前因为受教育条件有限,大多村民只能捕鱼养殖为生,而读书才是海岛孩子未来的出路。
庆幸的是,从2011年起,岛上有了自己的幼儿园,孩子们不用在咿呀学语的年纪就离家。考虑到海岛学生跨海往来不便,惠屿村对口的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专门为他们提供住宿。
“并校后,每年都有五六十个惠屿岛学生就读。从自由自在的海岛到学校,孩子们总会有些不习惯。”泉港区第三实验小学校长林悦庆说,因此需要更多的关爱,特别是孩子行为规范和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
每年寒暑假,由校长带队,学校都组织老师们一起上岛家访。通过和村委、家长座谈,了解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学校还聘请语文和数学两位科任老师,对惠屿岛寄宿生进行课后作业辅导。
“80后”肖龙兰回忆,他们当年从初中才开始“上岸”读书,发现岛上的教学和外面存在着落差,见识比较局限,“现在的孩子们更早地与外面接轨,提前适应学习生活,幸福多了”。
文/邓倩倩 周义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