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黑风暴》刘奕君:我想增加何勇身上的不确定性
人民网 2021-08-30 19:32

编者按:中央督导组拨开层层“迷雾”,揪出黑恶势力的“保护伞”;英勇无畏、思维缜密的刑警誓将犯罪分子抓捕归案……近期在荧屏热播的电视剧《扫黑风暴》引发网友热议,“全程高能”“不愧是老戏骨”“一秒都不能错过”。

如何在表演上增加“悬疑感”?怎样平衡剧集的真实感和艺术性?近日,《扫黑风暴》导演五百、主演刘奕君做客人民网“文艺星开讲”,讲述幕后拍摄故事,揭秘刑侦剧的创作密码。

刘奕君:为角色裹上一层“迷雾”

人民网:你饰演的何勇和以往荧屏中警察形象有哪些区别?

刘奕君:扫黑除恶的专项斗争有其特殊性,所以何勇的形象和以往荧屏中的警察有所不同。他一到绿藤市这个地方,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暴露在明面上。而这个城市里的各个角落里,上至高楼大厦,下至穷街陋巷,有无数双眼睛在窥视着他们。何勇等扫黑专案组的警察行走在刀刃上,非常不易。

何勇有非常丰富的刑侦经验,但最重要的是有使命感,有坚定的信念。另外,面对凶险的敌人,他必须非常缜密,不能轻易相信周围任何一个人。

人民网:有网友说,何勇的微表情很有“悬疑感”,曾担心他的形象会有反转。如何将自己的表演融入这样一部带有悬疑色彩的刑侦剧?

刘奕君:这是我有意做的,我想让观众觉得,这个人后面可能有别的事。其实,何勇在不同的规定情境下怀疑了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领导骆山河,同事索东、老裴。

在表演上,我想增加何勇身上的不确定性,为角色裹上一层“迷雾”,让观众产生一些怀疑,从而真正走入故事中。《扫黑风暴》营造的氛围是“破除迷雾”,何勇最后抓住了迷雾后面的人。

人民网:演绎何勇这一角色,你在细节上有哪些特殊设计?

刘奕君:我喜欢细腻的表达方式,先在心里吃透所有剧情。对我比较有挑战的是,我在剧里审讯了很多人,审讯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方式方法。我必须先想清楚,今天面对的是谁,想要问清楚什么事情,这个人是否好对付。

比如,审问宁理饰演的马帅,我必须要掌控节奏。这不是一场常规审问,我要在不经意之间甩出“鱼钩”,等鱼咬钩,不要急着扽上来,可以先遛遛它,遛的过程中就知道这条鱼几斤几两。

人民网:你和孙红雷的对手戏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你们当时在片场是如何沟通的?

刘奕君:何勇和李成阳的关系是有前史的,相对复杂一些。当年在警校的时候两人关系最好,但李成阳后来出事之后,就从何勇的生活里彻底消失了。

两人见面的第一场戏,14年没见面了,李成阳主动拥抱何勇。但何勇知道他是“黑帮大佬”的私人律师,推开了李成阳。孙红雷老师提出,我们得设计一点小动作,证明他们俩之前关系特别好。后来就有了监狱外面那场戏,两个人互打对方两拳,观众能看出他们曾经交情很深。

五百:剧集的意义在“推理”更在“警示”

人民网:《扫黑风暴》和之前的刑侦剧有哪些不同?在改编真实案件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五百:《扫黑风暴》和其他剧不太一样,一是没有可供借鉴的小说原著,二是没有可供参考的样本范式,所以创作中需要对情节的合理性进行反复推敲。

真实事件很有冲击力,却也是最大的改编难点。剧本开发的过程令人焦灼,选取哪部分素材最有效?用什么风格表现真实?看了大量的卷宗和审讯的视频后,我们把几个案件打散,把碎片化的细节融入故事主线,这使得我们剧中的线索极其繁复。要保证剧情逻辑和人物线索的顺畅,对我们是一种考验。

人民网:《扫黑风暴》的故事取材于真实案件。怎样平衡剧集的真实感和艺术性?

五百:《扫黑风暴》取材于真实案件。有时候由真实案件改编的剧集太过真实了,我们会做一些艺术化处理。

比如,这次拍摄应用了很多细微的特写,把人物心理活动放大了,并没有通过对白把事情讲得那么清楚。以前的刑侦剧形式感特别强、节奏推进特别快,而我们的剧在逻辑上有一定留白,尤其是留给那些真正富有想象力或了解真实案件的观众。虽然对白点到为止,但我觉得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

《扫黑风暴》的意义不仅在“推理”,更在“警示”。在剧本的打磨过程中,我们既要让这些案件和人物线索具有“可观性”,还要让大众了解违法行为有可能藏匿在我们身边,要警惕也要自省。哪怕只是影响了一个人,我们也会觉得很有意义。

人民网:观众在观看剧集时不断解读剧中的细节,你有哪些特别用心设置的小细节和我们分享一下?

五百:比较典型的是马帅死在医院那场戏,所有镜头的处理和之前都是不一样的。我记得那段戏拍了三天,完全站在李成阳视角上来拍摄,好多主观镜头,中间是实、外焦是虚的,这些镜头描述了李成阳的内心感受。李成阳耳鸣的老毛病时常以画外音的方式出现,也可以让观众产生更多代入感。

来源/人民网

编辑/弓立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