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1921》看创业的十个规律
证券时报 2021-07-06 09:43

新近上映的电影《1921》中有句台词,中共一大马上要召开,李达请毛泽东吃饭,说起党的成立,打了个比方,“我供货,你分销”,新公司就要开张。这个新公司开立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目标比赚钱更雄伟,要解除全国人民苦难。企业和政党有很多相似之处,都需要组织众人,都需要组织动用资源,都希望为股东或者所代表的利益群体创造收益。

全世界的百年政党虽然不少,但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始终保持强大动员能力和执行能力的实属罕见,始终有应变能力的也不多,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趋势投资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一个国际大背景,那就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共产主义运动在不少国家风风火火,《1921》中,日本国内也有共产主义运动,还到上海来活动。

在这个时候,成立共产主义政党,就代表了一个趋势,既然有苏联的成功在前,那么这种运动就有成功概率。这也鼓励了国内共产主义思想者的信念,吾道不孤。

这也是《1921》中共产国际代表四处“天使投资”的原因,不仅积极主动给中共启动资金,还给日本共产主义运动提供资金。

契机

中国共产党成立还有一个国内背景,那就是北洋军阀和列强签订屈辱条约,导致民族情绪高涨,五四运动引来“德先生”和“赛先生”,启迪民智,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感下,知识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

五四运动的不少参与者后来都成了共产党员,这次运动的领袖陈独秀还成为中共一大选举的中央局书记,此后多次当选为领导,李大钊也是共产党的中坚力量。

另一个契机是,当时国内书刊报纸杂志发行量大,报刊杂志种类颇多,比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1921》电影中,串联起各个人物的李达是《共产党》月刊的主编,他是一大的主要组织者,电影中他经常在翻译书稿,在办杂志,本文开头那段的由起,就是李达在和毛泽东说杂志发行。杂志报刊的动员能力就强很多,速度快,范围广。传单在影片中多次出现,还出现各种字体的报纸,说明印刷机器已相当普遍,影片中在电车上,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手捧报纸阅读。

此外,电影中还有蒋介石买入股票的桥段,这说明当时经济繁荣,资金流动颇为频繁,这背后是工厂规模日益扩大,无产阶级运动才有了可能。

这些是共产党成立的土壤,就如3G之后,智能手机兴起,给了很多公司创业的可能,没有这些硬件条件,就不会有这样的机会。

模仿创新

经常有人评价某个公司没技术含量,某某是模仿,好像站得很高,占领了智商和道德高地,这些话只是听起来好听而已。

我国共产党成立,靠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苏联。电影里大家高唱国际歌,背诵《共产党宣言》。

整个经济也都是在模仿中强大起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都是在模仿,但是在模仿中要找到切合实际的方式。当年那些民营乡镇企业,做的都是极简单的工作,想做好一些就需要引进先进技术,很多企业都是在合资中壮大,从引进中吸收。商业模式也是如此,拿别人已经成功的模式借鉴,总比自己从头开始,成功概率要高,弯路要少。

有很多国内企业家紧盯硅谷,一有什么好模式立马就做一家,这是我国互联网企业能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很多企业往往能超过他们的先辈,比如美团模仿的对象现在基本上没有什么存在感。

只有站稳脚跟,只有企业做了起来,才有机会做研发,才有创新的可能性。

共产党成立之后,经过多年摸索,终于不再依赖于共产国际的直接指导,找到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用户最大化

作为一个政党,想要发展就要有党员,就要尽可能多的建立群众基础。

在《1921》现场讨论环节中,只有毛泽东提到过农民,多数与会者还停留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上,认为党就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党要想真正得到发展,就要打牢群众基础,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工人本身就不多,中国最大的群众基础是农民。这就要求党不仅要做好工人运动,还要深入农民,正是深入农民,党才真正立足起来。

企业要想做大规模,实现规模效应,就必须找尽可能多的客户,打破思维壁垒。没有规模效应,企业在竞争中会败下阵来。

想要用户最大化,就要为用户考虑,电影《1921》中,李达执意将书稿中的百姓改为人民,因为百姓是泛指,人民有感情色彩,有正义性。

有个大厂高管做公开课,讲过应该称呼用户“你”还是“您”,这两者之间有何不同,他觉得“你”显得不生疏,更亲切。

年轻化

《1921》中参会代表平均年龄是28岁,共产主义兴趣小组的参加者多是年轻人,有不少还在上学,这些年轻人成为我国共产党的种子用户,种子用户满意度高,才能继续发展其他用户,这就是互联网的病毒性传播。

青年为党带来活力,此后很多年,党都很注重发展年轻党员,从少先队员到共青团员,建立了一个完整梯队。

一直到现在,党都带头要打造干部队伍年轻化。这就是要持续抓住用户。如果被年轻用户抛弃,用户老龄化,将失去发展基础,当然有些产品本身就针对老龄人口的除外。

激励有形化

在农村做土改,打土豪,分田地,给农民了一个希望,革命胜利后有土地可以分,这成为革命成功的关键之一。

企业要想发展,不能光讲大道理,还要有实惠,现在互联网企业能找到最好的人才,能在竞争中领先,靠的就是激励到位。

激励不能停留在口头,不能不切合实际,要能看得到,有实现的希望。

设立门槛

想成为共产党员并不容易,要有介绍人,要成为预备党员,还要学习,写申请,这些过程就淘汰了一批思想不坚定者。

党通过学习进行教育,通过整风运动净化风纪,通过纪律保证队伍的品质和执行力,这样作为一个党员才能有自豪感,才会有先锋意识。

设立门槛的意义很重要,免费是可以吸引很多用户,但是这些用户并不坚定,很容易流失,愿意付出成本的才是优质用户。用户有付费愿望的产品,市场价值更高。

多方探索

参加一大的代表们来自全国各地,他们各自以学习兴趣小组的方式存在,资源天然分散,各有各的特色,在一起有了组织,有了组织才能协调各种资源,形成共识,推动发展。

组织在成立之后,在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又采取了四面开花的方式,有中央根据地,各地也要发展,总公司好,分公司也要去拓展资源。

长征途中,毛泽东在报纸上看到陕北有个刘志丹,找到了栖身之处。这就是分散化的好处,分布式存储,总有一处为革命留下火种。

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在相关多元化,四处出击,实行多APP战略,即使是特别成功的产品,也在鼓励内部创业,多个团队竞争,优胜者就有了资源加持,原因很简单,谁也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里,需要反复试错,以持续把住风口。

不要试图团结所有人

电影《1921》中,参加一大的陈公博、周佛海,后来脱离共产党,参加了其他公司,后来甚至到了汪伪政府,站在人民对立面。

被选为总书记的陈独秀后来和党的意见发生分歧,张国焘也是如此。

电影里,毛泽东和好友萧子升争论激烈,谁也说服不了谁。萧子升坚持信仰无政府主义,解放后长期旅居国外从事文字教育事业。

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道不同不相为谋,有些搭档只能做一时,但并不意味着方向出了问题。

一开始创业风险会非常大,有人流失很正常,甚至是原来的主要创业者。等到后来,形势明朗后,流失的就会越来越少,比如到了1945年,中共就很少再有脱党者。人性使然,没必要抱怨,创业者要做的,是革新组织,找到志同道合者,持续获得资源,吸纳有生力量,活下去。

力出九孔 利入一孔

在电影《1921》中,不少镜头显示进步青年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和苦闷,对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渴望,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就有很牛目标,要实现国家崛起,为全体国人谋福利。可以说,全体国民就是这个政党的股东。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100周年讲话中表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一个公司,应该为全体股东服务,切忌被少数人操纵,成为少数人的提款机,也不能为了某些人的私利,而牺牲整体利益,不能在内部搞特权

华为任正非一直主张“力出九孔,利入一孔”就是要大家一起为公司出力,利润集中在一起,再去一起分配,不能少数人特殊化,不能跑冒滴漏。这样的组织形式,才能走长久。

文/证券时报记者 池北源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