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畔的浦东世博园区内,上海宋城正迎来紧锣密鼓的工程收尾阶段。作为上海的文旅新地标之一,本月29日,上海宋城将正式开业,由世博发展集团和宋城演艺联手打造的开幕大戏《上海千古情》,也将于这一天公开上演。
4月7日,上海宋城举行“建党百年舞台艺术精品《上海千古情》探营活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率先走进上海宋城先睹为快。
《上海千古情》以细腻的手法和震撼的舞台效果讲述了上海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演出由《申沪溯源》《1921》《黄金时代》《上海人家》《风从海上来》等场次缓缓拉开,再现了战国时春申君疏浚黄浦江的力挽狂澜,中共一大的光辉历程,十里洋场的风云跌宕,新中国建设时期上海人的奉献与担当,更有世博会、浦东开发开放的文化内核,将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把黄浦江“搬”上舞台,再回几千年前的上海
一个智能、高科技的水舞台华丽铺开,多达上百平方米的水面上,一叶扁舟徐徐而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乘舟而来,拉开了申城百川汇海的序章。
秉承“千古情”系列对地域文化的深刻挖掘,《上海千古情》的第一场《申沪溯源》,将上海的“身世”之谜娓娓道来。
上海简称“申”,又名“申城”,因春申君黄歇请封于此而得名。在《上海千古情》的演绎中,春申君带领群众抗击洪水、疏浚黄浦江,以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写下了这座城市最初的品格。
舞台上,上千吨的洪水喷薄而出,惊险刺激的飞人杂技凌空翻腾,演出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再现了以春申君为代表的上海先民肇启文明的拼搏画面。演出中,别出心裁的“布沪舞”将先民的捕鱼工具“沪”进行了艺术化的展示,再现了上海作为江南鱼米之乡的富饶。“沪”也成为了上海的简称之一,凝聚着先人的劳动智慧,遗存着上海过去的地理风貌。
灵魂人物“巧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缩影
《申沪溯源》之后,是《1921》。通过360度全景式舞台大调度,开埠后的十六铺码头如在眼前。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上海千古情》中,贯穿全剧的灵魂人物“巧巧”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缩影。随着剧情展开,巧巧参与中共一大会议召开的掩护工作,险象环生中,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目睹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十里洋场,暗流涌动,纸醉金迷的夜上海也无法磨灭巧巧的拳拳赤子之心。她根据党的指示,积极展开地下工作。淞沪会战爆发后,她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战地医疗队,全身心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战斗中。
“巧巧的一生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一颗初心、一种信仰。聚沙成塔,聚木成林,正是这样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与坚韧,才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篇章。”宋城演艺董事长、“千古情”总导演黄巧灵说。
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上海人
第四场《上海人家》以一个平凡上海家庭的视角,以小见大,生动演绎了这座城市横跨半个多世纪的时代变迁。
为了支持新中国建设,巧巧毅然将儿女送到大小三线建设现场和遥远的祖国边陲。这位与上海相伴而行的百岁老人,从解放前的地下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无私奉献,守望着上海的岁月流转,参与并见证上海乃至中国的时代巨变。
在多媒体技术助力下,舞台变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海月台。一列实景绿皮火车呼啸地开进剧院,带着巧巧的大女儿从上海开往白山黑水,轰隆的鸣笛声由近及远,送别者奔跑、挥手、呼唤、跌倒……这列火车满载普通的上海一家人不舍的亲情以及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情怀,也让现场不少观众眼眶湿润了起来。《上海人家》力求还原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年代的真实风貌,无论是服装、道具、还是耳熟能详的歌曲都镌刻着浓浓的时代印记。
《上海人家》的演出内容融入了总导演黄巧灵的个人记忆。黄巧灵带领宋城艺术总团的创作人员进行演出结构的梳理和修改,排练过程中指导演员一遍遍试戏,只为呈现最贴切的人物形象和最精准的表演情绪。这也是“千古情”舞台首次大范围采用话剧形式,在刻画人物角色的心理状态之外,一封封家信的深情独白,将血浓于水的亲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家庭的缩影就是时代的缩影。曾经,150万上海儿女成为支援三线的主力军,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巧灵说。
文化为幕、历史作台,打造上海文旅新IP
除了剧情,《上海千古情》的舞美颇具特色。舞台上,黄浦江水奔流“入海”,400平方米巨型悬空透明膜从天而降,上万套舞台机械与设备“上天入地”,上演着包括火车开到剧院里、舞台变成江海可划船、观众头顶下雨等一场场沉浸式视觉盛宴。
宋城演艺艺术总团总经理、《上海千古情》副导演单晨炜告诉记者:“对文旅演出来说,这些舞台机械的使用是在保证演职人员安全的基础上达到演出效果。传统的文旅演出,会更注重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刺激。但同样作为文旅演出的《上海千古情》,我们强调文化为先,所有的视觉呈现不是为了迎合观众的视觉刺激,而是服务于剧情,服务于人文。”
“上海是一个伟大的城市。上海的精神内核是什么?我们在经过多方素材收集后,发现:不管是几千年前的春申君,还是后来的‘巧巧’们,以及巧巧的儿女们,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的上海人总是立于时代的潮头,迎风破浪。”黄巧灵说,“这也是《上海千古情》想记录、展示的上海时光记忆和上海的精神内核。”
距离正式开演还有20来天,黄巧灵坦言:“目前的《上海千古情》,还存在许多瑕疵,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改进和打磨。我们用虔诚的态度讲述上海故事、上海精神,希望将它做成上海精品文旅IP,也希望让这个故事和精神能够借助这样的演出形式传播到千家万户。”
文/上观新闻记者 李君娜 王志彦
图/上海宋城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