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是中共中央正式进驻香山的72周年纪念日,当晚,北京人艺原创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戏《香山之夜》正式登上首都剧场的舞台。
全剧大胆以毛泽东与蒋介石的超时空心灵对话,让观众了解党史、感悟当下。据悉,这部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人艺联合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点剧目,经过两年多的前期筹备、精心策划、潜心创排,在这个特殊的日子终迎首演。
三重身份转换 增强观众代入感
《香山之夜》由李宝群编剧,任鸣导演。与同类题材相比,该剧摒弃了讲一段故事的做法,而是以1949年4月23日晚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为时间节点,毛泽东和蒋介石以“超时空心灵对话”,全面回溯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展现党的奋斗历程,更揭示出深刻的主题——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取得胜利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因为始终是在为中国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用两位历史人物的不同选择和不同结果,诠释出党的初心与使命。在建党百年之际,这部作品的上演既能让观众全面回顾党的历史,了解党为什么能够走到今天并不断发展壮大,又能思考当下,感悟新时代的特殊使命担当。
舞台上,虚实结合,以史实为内容基础,用诗意化的想象作为外部形式。导演任鸣表示:“在作品中,通过艺术想象,让同一时间处于不同空间的毛泽东与蒋介石进行一番激烈的语言、思想和理想信念的交锋。在戏剧结构上,大胆采用跳进跳出的形式,演员在舞台上既是历史人物,又是演员自己,同时还是历史的叙述人,三重身份清晰转换。演员通过身份转换,更能带领观众一起进入到戏剧情境中,感受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想。”
两位历史人物 要求演员内外兼修
对于北京人艺来说,此次也在舞台上首开出现党和国家领袖形象的先河,如何演出领袖人物的风采,还原其他历史人物的真实?
“在舞台上形似是第一步,要让观众相信,但仅仅靠形似只能吸引观众五分钟,之后就要靠神似,神似需要的是对人物思想的理解。通过演员之口说出的语言,传递的是领袖的思想。”扮演毛泽东的王斑表示。此前,他曾在影视剧《毛泽东三兄弟》中扮演青年毛泽东,此番能够出演盛年时期的毛泽东,他说对自己而言是光荣的任务。“剧中要展现一个立体的毛主席,除了他的行为特点,生活习惯,更要展现的是他的雄才伟略,他的铁血柔情,他的自信幽默……这些都要通过演员的反复体悟打磨之后自然流露。”在王斑看来,这样的自然流露离不开背后的学习和理解,“我们作为创作者,自己要先学党史、懂党史,才能在舞台上给观众讲党史。”
另一位历史人物蒋介石则由强力外援方旭出演,之前这一人物形象被多次展现在影视作品中,但在舞台上作为主要角色出现却并不多见。如何呈现,方旭认为,需要的是内外兼修,“外在的形体,依靠的是内部感受的支撑,而内部感受需要演员下很多功夫。”为此他做了大量案头工作,“除了跟历史人物相关的资料,我看了一百集的历史纪录片,从历史的脉络去梳理人物。”坚实而富有深度的研究,使得方旭创造性地还原了这个历史人物。
一堂特殊的党课 站在当下回溯历史
在全党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为了让更多党员通过舞台这一鲜活载体去学习党史、理解党史,北京人艺在首轮7场常规演出之外,特意在下午时段加开了6场党史学习教育专场,让更多党员有机会走进剧场,一起上一堂特殊的党课。专场演出的观众来自各行各业,但他们的共同身份都是普通党员,走入剧场观看这部剧对他们中的多数人而言都是震撼而新鲜的体验——“没想到短短的一个半小时,信息量这么大”,一位来自市属企业的观众表示,“作品从历史人物的视角梳理了党的各个重要时间节点,囊括了重要历史内容,让我们能对党史有个全面而浓缩的回顾,并且其中有着创作者独特的思考。”
还有的观众觉得,“跳进跳出的戏中戏也非常有意思,不但在观看过程中增加了趣味性,更大的作用是让我们尝试站在当下去思考历史。”“看了这个戏,让我们觉得,演员塑造的人物不是历史课本上的,而是立体丰富的,我觉得人艺是用心用情用功才创作出这部作品。”除了对作品本身的肯定,更有来自基层的普通党员表示这部作品为自己提供了不少思考,“今年是让人振奋的一年,既是建党百年又恰逢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看这部作品回顾党史,是一次对党员干部的鼓舞。我们更加明白了党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更要去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更好地肩负起自己的使命。”
《香山之夜》的首轮演出将持续至4月1日,6月17日至7月4日将开启第二轮演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晓溪
编辑/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