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如果一辈子只用来种树,那是怎样的人生?
阅读武汉 2021-03-14 18:00

奋战于防沙治沙事业的王有德

“回乐峰前沙似雪。”这是唐朝诗人李益笔下的毛乌素沙漠。回望千年,现在的毛乌素沙漠的贫瘠与衰败尤甚。

在王有德的记忆中,老家到处是黄澄澄的沙子,狂风裹挟着黄沙,整日呼啸着、肆虐着。恶魔一样的毛乌素沙漠飞扬跋扈,漫天的风沙席卷着村庄,天昏地暗中,农田被吞噬,房屋被掩埋。这些记忆深深嵌进了王有德的脑海里,王有德恨透了风沙!

“我再不会回这个鬼地方来了,走得越远越好。”也不知是谁开始说出这句话,人们受够了这片毫无生气的贫瘠苦地,开始背井离乡,前后有20多个村子,3万多人被迫迁移……

“我真希望自己能长成棵树。因为只有树不怕风沙,可以永远站在沙漠里。我要种树!我要治沙!”王有德说得斩钉截铁。

梦想是一切奋斗的起点。这句话决定了王有德一生的志向。

后来有人问他这个梦想是不是心血来潮,他摇摇头说:“不是,被沙漠压迫欺负那么多年,从小时候起,我心里就跟沙漠较上劲了。现在,我一定要把被毛乌素沙漠侵吞的土地夺回来!”

若有梦,不应止于心动,更要见于行动。努力,是梦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1985年,王有德被任命为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由此展开了他漫长的治沙生涯。

那时的白芨滩防沙林场,满目疮痍,名为林场,却看不到绿色。林场濒临破产的边缘,原因何在?王有德开始寻找林场环境恶化、逐渐衰败的原因。深入调查后,现状让他感到震惊。

来到职工老王家时正赶上王家吃晚饭,他发现这家人吃的是用酱油拌的米饭。他半晌没说话,从衣兜里掏出五块钱,硬是给了老王,说:“给孩子买点菜吃吧。”老王出去没一会儿提回了一袋东西,说:“场长,你给的钱我买了一斤盐,还剩四块五毛钱还给你。谢谢你了,场长,我们家好长时间都没吃盐了。”

王有德的心被狠狠地捏了一把,这就是把一切都奉献给了治沙大业的老职工,可他和家人不得不面对贫困交加的境况……

王有德再也抑制不住,泪如雨下。

职工的温饱都没有保障,又如何完成改善生态环境的梦想呢?王有德在调研笔记中这样写道:“治沙必先治贫,让职工富起来;再治沙,让沙漠绿起来!”他始终是把自己最重要的人生志向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

但是,如何脱贫呢?王有德坐在荒丘上,口中咀嚼着苦涩的苦豆叶,望着苍茫的毛乌素沙漠,几乎抠烂了自己的头皮。

4月的沙漠已经很热了,王有德往沙漠深处走去,一丛丛沙柳形如火炬,茂盛无比。沙柳是速生、多年生灌木,成活率高,适应性强,还具有平茬复壮的生物习性,越砍越旺。王有德从地上捡起几根沙柳枝条折了折,柔韧的枝条被折成了几个圈,他灵机一动,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他有了一个想法——建柳编厂!

那时各类编筐的需求量很大。如果办个柳编厂,完全可以为职工挣回一些钱,还可为闲散人员找一条活路。说干就干,他立刻让职工将沙窝里的沙柳条一捆捆背回来,编织成筐;他负责找销路、跑销售。那些被人们认为只能烧火做饭的沙柳枝条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宝贝!职工岳彩珠说:“那时,一天的工资是两块八毛二,我和丈夫一天编20个筐,一个筐卖1元钱,一天的收入就超过了夫妻俩两天的工资。”

除此之外,王有德还发展多种经营模式:通过采取果树转让承包经营制等措施,林场实行牧草种植、养殖业与经济果林的联动互补、循环利用。

王有德与林场职工们

村民们富起来了,王有德开始着手实现他治沙的梦想,但是反对声起来了:“治沙这么赔钱,不如少治些沙,干些别的,岂不是更好?”

王有德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治沙事业才是功在千秋的大事。我这辈子就是为治沙而生的。防风治沙,那就是一颗钉,锈都锈到我心里了!”

“现在哪还有他那样当官的,苦得像个‘土老帽儿’。”人们常这样说。

一个“苦”字,道尽了王有德对梦想的追逐与付出。

王有德(右)与职工一起扎草方格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作为总指挥,他完全可以动嘴不动手。但他从未懈怠,凡事亲力亲为,任劳任怨。

1992年9月,大泉分场开发工程在沙漠深处展开,王有德每天与职工们在沙漠中奋战。职工每人每天定额挖掘25米沙渠。连续10多天,王有德一天不落,一米不少。

直到今天,林场的职工谈及这些事,仍深有感触:“我们苦,场长更苦!只要王场长在,再大的苦我们也能承受。”

这就是春风化雨的影响力,王有德通过自己的苦干,感召和鼓舞着白芨滩人。他不仅植下了片片绿色,更是在白芨滩树立起一种不畏艰难、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王有德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一群人的努力与奋斗,才能实现治沙的梦想。

“爱林如命,治沙如虎,视绿如子。”还有人这样评价他。

的确,沙漠里有受不尽的苦,唯因有爱,再苦都甘之如饴。

白芨滩防沙林场经历了多少场风,没有人能说得清楚,王有德和职工们不止一次流过泪;然而,流过泪后,无怨无悔,从头再来。沟被埋了,再挑出来;树苗被毁了,重新把苗补上;田被掩埋了,重新开出来。风沙不断埋,他们就不停地补栽,不停地平整,抗争……这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树的根须已经扎入王有德的脑海与心中。

长年累月,走在沙漠中,王有德会随时蹲下去,用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刨开沙土,看苗根扎好了没有。他的全身上下到处都是抖不尽的沙子。他带回家来的只有一样东西,那就是沙子。王有德的妻子说:“你把沙漠绿化了,却把家里给‘沙化’了。”

治沙犹如滴水穿石,唯持之以恒,不忘初心,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36年过去了,沙漠绿了,职工富了。他们以每年造林两万亩的速度,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绿色屏障,创造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

有德有德,大有大德。王有德以治沙为民的英雄气概,在毛乌素沙地,为世界树起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我要在治沙播绿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沙漠较量了一辈子,吃尽苦头,但我觉得非常值得。”王有德说,“多栽一棵树,就是我的价值;多治理一片荒山,就是我的价值;让当地老百姓找到致富之路,就是我的价值!”

高远的梦想,让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去追求永恒的价值,建构起人生存在的意义。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是不能增加的,但我们可以打造生命的厚度和宽度。在毛乌素沙漠深处,王有德坚持不懈的步伐,留下了一个个踏踏实实的绿色脚印,创造了一个个防沙治沙奇迹,从而也增加了他生命的厚度和宽度——他的生命已与毛乌素沙漠、与绿色屏障凝结在一起。

文字:许雅云

来源:阅读武汉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探访西补隆林场:50年坚守只为一抹绿
中国新闻网 2024-06-19
图记|鏖战沙海——内蒙古攻坚防沙治沙筑牢北疆万里绿色长城
新华社 2024-05-24
图记|沙海播绿 筑起“绿色长城
新华社 2024-03-21
人物|百望山“守望者”,一辈子交代给一座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1
三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31
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
人民日报 2023-06-27
一个人一片林一辈子 他用41年守护这片绿
央视新闻 2023-06-05
“孙国友跪沙求水”警示:不能让治沙人流汗又流泪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