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的南繁之旅:东北粮仓孕育“农业芯片”
中国新闻网 2021-02-03 15:37

科研人员在三亚市育种

农历新年将至,东北地区的多雪天气增添了几分节日色彩。一批出自吉林省吉林市的种子却已告别“故乡”,飞赴3800公里之外的三亚市,它们将在那里繁育。

“南繁育种可以极大提升效率。”吉林市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郑士梅解释说,育成一个常规品种一般需要11年至12年,杂交品种则需要12年至16年。而到三亚育种,常规品种可以节省3年时间左右,杂交品种最长可以节省6年左右。

近年来,种子被推到了“农业芯片”的位置。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和商品粮基地,连续7年粮食产量保持在700亿斤水平,该省计划在“十四五”时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800亿斤新台阶,“农业芯片”的成色至关重要。

科研人员在南繁基地

而当地坚持打造“农业芯片”已有20多年。在三亚市,吉林市农科院的南繁基地拥有科研用地9公顷,玉米所、水稻所、大豆所、园艺所、作物所、生物所等一直坚持在基地育种。

每年10月末到来年4月初,研究人员如科技候鸟一般在三亚开展科研工作。他们像农民一样每天在试验田里早出晚归,还要承担繁重的科研工作——播种、授粉、除草、浇水、施肥。

“我们的目标就是尽快出新品种、出好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吉林市农科院水稻所副所长刘才哲说。最近五年,该院通过南繁共审定、登记品种30余个。2000年以来,该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打造了152枚“农业芯片”。

据统计,截至目前吉林市农科院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九单”系列、水稻“九稻”系列、大豆“九农”系列、谷子“九谷”系列、菜豆“九架豆”系列累计推广应用面积400多万公顷,创造效益200多亿元。

吉林市还建成了综合育种实验室及10个专业育种实验室,内设农作物品质实验区、土壤质量实验区等四个功能区。目前,吉林市要求继续加快种业服务基地和种子资源库建设,加快高标准种子生产线建设,不断提高种子产品品质。

这个春节,来自吉林的部分科研人员将放弃与家人团聚,留守三亚看护“农业芯片”。“种子是农业希望,我们要坚守岗位。”郑士梅说。

文/石洪宇

编辑/王朝

相关阅读
北农师生春节坚守南繁基地育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2-05
一粒种子里的创新之道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9
良种一粒重千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5
从“一粒种子”看吉林粮食增收新技术
新华社 2023-06-29
来自江苏的水稻种子 如何“迁徙”到海南育种
扬子晚报 2023-04-07
2023中国种子大会的一线:“菜篮子”“果盘子”里看种业振兴
新华社 2023-04-05
东北粮仓“十九连丰”的密码
新华社 2022-12-20
“小众”的种子专业 为何热起来了?
中国青年报 2022-08-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