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把古诗文谱成歌曲 一曲《琵琶行》 宜背还动听
北京晚报 2019-04-16 08:20

首都图书馆近日举办了一堂唐诗《江雪》的唱诵课。504字的《阿房宫赋》,616字的《琵琶行》,803字的《逍遥游·北冥有鱼》……这些以字数和难度著称的古诗文,最近被几名年轻音乐人制作成了歌曲,甚至还推出了一个“高考背书系列”,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关注。专家认为,把古诗词谱成歌曲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但是“方便背书”并不是这些歌曲的全部。

专为考生打造的《琵琶行》

去年年底,一首轻快的歌曲《琵琶行》在网络上走红。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首歌曲的作词竟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原来,歌曲主创将白居易名篇《琵琶行》谱成了流行歌曲,在音乐的神奇作用下,这首616字的长诗居然成了引人纷纷翻唱的“爆款”。

“《琵琶行》突然火了我们也有些意外,因为我们创作的初衷是为了让背诵变得更简单。”歌曲主创奇然、沈谧仁、徒有琴是一群大学毕业没几年的“90后”,念中学时,常常因为背不下来《琵琶行》而苦恼。为了能够背下来,奇然就套用一些歌曲的曲调唱着背,于是萌生了把难背的古诗文改编成歌曲的想法。大学毕业后,他把想法和朋友们一说,大家一拍即合,便有了这首大家熟知的歌曲。

奇然说,他们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减轻中学生的负担,所以特意把歌曲的时长限定在了五分钟多一点。“因为课间休息只有十分钟,所以我们要节省学生的课间,不能听完一首歌别的都干不了了。”他说,《琵琶行》发布的时间是2017年5月,当时正好是备战高考最紧张的时刻,也是为了能够尽量地帮助考生。

如此“贴心”的创作,让这支年轻的创作团队获得了无数中学生的支持。有网友甚至给他们留言:“如果早几年有这首歌,就不怕上语文课了。”甚至还有中学语文老师留言,希望他们把《前赤壁赋》等古诗文也写成歌曲,减轻学生的背诵负担。

有了这些支持,奇然和他的团队一发不可收拾,接连推出了《逍遥游》、《阿房宫赋》,甚至把《离骚》也谱成了歌曲。这群年轻的音乐人给这些由古诗文创作的歌曲起了个名字:“高考背书系列”。他们向网友许诺,要在未来三年内将中学阶段要求必背的64首古诗文全部唱出来。

学唱古诗词已成全民热潮

在“国风”热和一些电视节目的影响下,把古诗词唱出来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上个周六,在首都图书馆举办的一堂“唱诵国学经典”活动课上,就有一群3到6岁的孩子在玩耍中学会了背诵、演唱古诗,让家长们欣喜不已。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柳宗元的《江雪》虽然简单,但对于3到6岁的学龄前儿童来讲,难度依然不小。因而,讲授这节课的五月老师采取了不一样的讲课方式,她没有拘泥于讲授字形字义、介绍作者,取而代之的是音乐和舞蹈,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会一首诗。

一节课45分钟,能唱唱跳跳又能学一首古诗,吸引了许多家长为孩子报名。家长范女士表示,她一直都在关注首都图书馆的这项活动,但也只是成功报名了两次。范女士说,她的女儿虽然只有三岁,但是学的两首古诗都能记住,而且能唱出来。

五月老师介绍,“唱诵国学经典”活动课是把古诗和音乐结合,虽然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有高有低,但是大部分都能从头唱到尾。“就像唱歌一样,你不会刻意地去背歌词,但是一唱就唱出来了。”她认为,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种音乐和文学的启蒙。

其实在古代,“唱诵”是一种传统的诗文诵读方式。穆美娜是一家培训机构的语文组教研负责人。她介绍,唐诗原本就能供人吟诵和歌唱,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文化现象。而宋词本身就是当时的歌词,它的创作和流传都与音乐紧密相关。“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就是说柳永创作的词备受人们欢迎,传唱甚广。

“现在的孩子是靠背诵来记忆,体会不到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而用歌唱的方式能有助于孩子沉浸到这些古诗词的情感中去。”

音乐和意境之间难平衡

穆老师说,他们的“唱诵环节”类似于一个趣味记忆环节。她表示,如果有专业的音乐人为古诗词谱曲,让孩子们传唱,这将是一个不错的记忆方法。尤其在学习一些长篇诗文时,这种方法能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背诵压力。不过她也指出,唱诵只是一种“点缀”,是为了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在唱诵之前,更重要的是了解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生平故事,这样才有利于理解作品。

谈到“高考背书系列”,她建议考生先把这些内容“吃透”,再采用这种哼唱流行歌曲的方法去辅助记忆。但她也表达了对这种改编的担忧:“我比较反对违背诗词本身意境和情感的改编,这样会喧宾夺主,失去了唱的意义。”

《琵琶行》作曲徒有琴说,更多的烦恼也是来自于“背书”和“意境”之间的平衡。奇然的团队中有音乐学院的学生,也有独立音乐人,但美中不足的是,他们更多的是凭着自己的热情创作,缺乏来自古诗词研究学者的指导。为了方便考生背书,《琵琶行》被控制在五分多钟,结果就使得节奏加快,表现出来了一种“轻松欢快”的效果。而翻开课本不难发现,白居易在创作《琵琶行》时被贬谪,其心境应该是忧伤苦闷的。

“可如果把悲的情绪表现得更充分,这首曲子就过于冗长了。我们只能尽量地还原古诗词。”奇然表示,因为时长的关系,他们也只能是在最后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上做一些强化处理,以突出悲的情绪。

而在他们新创作的《阿房宫赋》中,主创团队因为加入了说唱的元素,也引来了一些网友的批评。沈谧仁解释说,随着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也感觉自己身上责任重大。但是面对观念更新的“00后”,他们需要探索更多的传承形式。在创作上,他们也希望能够在音乐和意境之间达到一个平衡。

谱曲的价值不仅仅是背诵

对于这些音乐人的创作,一些专家表示了肯定态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当代新诗研究中心主任谭五昌说:“《琵琶行》是时尚的流行歌曲风格,挺不错的。”他表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古诗词被谱成歌曲,用现代的方式演绎,比如在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就有许多唐诗宋词被谱成现代音乐后备受追捧,成为“爆款”。

谭五昌认为,整体上看,这种改编是非常值得肯定和推广的。一方面,古典诗词本身就是可歌可吟的。通过歌曲的方式将古典诗词传唱,有利于加深听众的理解,从而全面释放古典诗词的音乐魅力,促进其传播。另一方面,这也迎合了年轻人对于音乐的喜好,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参与到诗歌学习当中。他认为,为古诗词配以优美的旋律更方便记忆,对年轻人的学习大有益处。

然而,把古诗文改编成歌曲,并不是一件易事。奇然等人创作歌曲《琵琶行》,用了三四个月的时间。他们最新的作品《阿房宫赋》,制作了半年时间,至今只是出了一个试听版本,还没有定稿。

“比起《琵琶行》,《阿房宫赋》的句子长短不一,改编起来难度更大。”奇然说,《阿房宫赋》的作曲、编曲前后更改了八次,混音修改了五版。因为大家对改编效果一直不是很满意,发布试听版本的时间比预告晚了一个月。

“虽然不能达到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我们是足够用心的。”奇然说,每次创作,大家都要查阅大量资料,做笔记,搞清楚每一句话的意思,甚至连演唱时的语气都要在歌谱上标注出来。

正因为用心,这群音乐人对自己的作品格外珍视。他特别强调,虽然他们的作品叫“高考背书系列”,但是他不希望同学们听这些歌曲仅仅是用来背书。“希望我们的作品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古人要表达的意境,传承和弘扬古典文化。”

文/记者王琪鹏 实习生 师悦文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