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不好卖 进博会上的外资车企为何热情更高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11-11 18:21 阅读量:6950

今年的进口车市场算不上坚挺:根据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提供的数据,今年前9个月,进口车销量约36万辆,同比下降逾30%。

但这并不妨碍跨国车企以高涨的热情继续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大众、奔驰、宝马、通用、丰田,全球主要车企集团纷纷晒出八届“全勤”的参展记录,仿佛少来了一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一边是海水,一边是火焰。表面上的二元对立背后是行业发展中的对立统一,即中国市场影响全球汽车行业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跨国车企而言,这里不再是可以轻松发财的淘金场,却是蕴含着无限发展机遇的创新富矿。

“进博会不仅展示了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成果,更为全球企业与中国在创新合作、产业融合和共享机遇方面提供了重要平台。”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一语中的。

各显神通

实际上,中国汽车进口市场虽然体量有限,却不乏重量级玩家和高水平玩法。

宝马集团此番携旗下三大品牌—BMW、MINI、BMW Motorrad的多款进口车产品和技术创新成果亮相,展现了宝马集团在多技术路线及智能电动化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创新实力。宝马带来了丰富的参展车型:电动汽车、燃油车、性能跑车、高端旗舰乃至摩托车都有覆盖,也体现了宝马多技术路线并举,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转型战略。

梅赛德斯-奔驰的参展阵容同样强大,而且着力体现了其在高端豪华细分市场的领军地位。包括迈巴赫、AMG、“电动大G”在内的高端子品牌和产品再次让人们看到了奔驰作为老牌豪华车企的强大实力——2024年,奔驰百万元级新车销量达到51223辆,同比增长29.9%,名列细分市场第一。

丰田则更重视以进博会为契机,推进新一轮的技术导入。雷克萨斯(上海)新能源有限公司今年在上海成立,这不仅深化了雷克萨斯在中国的本地化进程,更展示了未来持续深耕中国的决心。丰田方面表示,该公司将率先导入丰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丰田全球最领先的工厂。

此外,丰田继续坚持推进氢能技术在华的落地应用。本届展会上,丰田分别展出了面向重载干线物流、城际客车的氢燃料电池系统和针对商用车干线物流的“可更换式储氢系统”,希望有更多本土合作伙伴参与到该模式的商业化落地合作。

双向融合

但进口车市场远不能代表如今中国汽车行业开放的高水平。因此,更多的跨国车企将参展重点放在了与中国本土研发力量、优秀科技企业的融合合作上。

在本届进博会上,大众汽车集团唱主角的是本土研发力量。在展会开幕当日,大众汽车集团正式宣布将由CARIAD与中国智驾科技公司地平线联合开展系统级芯片(SoC)的自主设计与研发,成为跨国车企在华设计研发高端智驾芯片的第一家。

在展会上,大众汽车的本土智能网联汽车研发中心——大众汽车(中国)科技有限公司(VCTC)以及集团软件能力中心CARIAD中国还携手呈现了多项软硬件技术成果。“数字幻方”将融合大众汽车集团本土自研的CMP整车平台、CEA电子电气架构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领域的技术创新,沉浸式展现集团在华新一代智能网联汽车的强大竞争力。

这些成果对大众汽车在华的市场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随着新一代智能网联车型在中国市场的加速落地,大众汽车将驶向在华发展的全新阶段,并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发挥引领作用。

奔驰也把中国为全球最重要的创新驱动力之一。以此番展出的全新CLA为例,其搭载的全新城区及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L2级)就是由中国研发团队主导、在中国道路测试的。目前,中国研发团队已在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创新网络中负责更多全球项目,包括全新一代后排娱乐系统、智能辅助泊车功能等。

宝马更以新世代车型的推出为契机,与中国合作伙伴迈入了合作共赢的2.0时代。此次展会上,宝马展出了与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合作的多项成果,包括深度集成DeepSeek的AI大模型能力、与阿里巴巴深度定制的AI智能体、融合华为鸿蒙生态拓展车内数字生态场景与功能、以及携手Momenta共同开发高度适配中国路况的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等。上述成果都将逐步应用在宝马的新世代车型上。

上汽通用更直接展出了中外科技与理念融合的两款全新车型——别克至境L7和宝骏悦也PLUS。两款车型根植于通用汽车一以贯之的全球标准及不断涌现的本土创新,集中体现了上汽通用在驱动系统、智能座舱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为中国及全球消费者呈现更加开放的产品生态和更为多元的消费选择。

“中国是梅赛德斯-奔驰最重要的市场,也是我们探索智能化转型的前沿阵地。”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成员、负责大中华区业务的佟欧福(Oliver Thöne)总结说。实际上,将“梅赛德斯-奔驰”换成任何一家主流跨国车企,这一判断将同样适用。从单向的商品进口和技术导入,到双向的研发合作甚至全向的创新融合,跨国车企越来越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包容、开放与创造力,在进博会上展现出的“全勤”热情,正源于此。

文/杨铮

编辑/杨铮

相关阅读
全球车企应对特朗普关税冲击:“套近乎”还是“逃离”?
观察者网 2025-01-22
财经分析 | 德国车企状况频出 投资者情绪严重恶化
​新华财经 2024-09-12
加码中国市场,共享中国机遇——外资车企在华持续增资扩产
新华社 2024-05-28
国际化2.0时代 外资车企“链”上中国汽车新技术
经济参考报 2023-11-17
媒体关注:全球车企扎堆进博会,为什么?
证券日报 2023-11-08
落日余晖中的慕尼黑车展
第一财经 2023-09-04
大众汽车CEO承认奥迪落后竞争对手,电动车在华缺乏竞争力
第一财经 2023-06-27
德系车赶不上趟了?德国人眼中的德国车:跟不上中国发展,事实如何?
每日经济新闻 2022-12-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