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福建省福鼎市太姥山下的晒茶场景。刘学斌摄
茶是中国人的标志性饮品。今年,福建福鼎白茶文化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白茶制作技艺“不炒不揉、自然萎凋”,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一中国哲学思想的具象呈现,尽显茶的气质。中国东南福建省福鼎市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太姥山,便是这一独特茶类的发祥地。
太姥山与福鼎白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福鼎白茶起源于隋朝,陆羽《茶经》录《永嘉图经》所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有关“白茶”的记载,白茶山即福鼎太姥山。多年前,我到福鼎调研白茶,曾听当地人讲起白茶传说。闽北信奉太姥娘娘,而这太姥娘娘便住在太姥山上,是传说中白茶起源母株“绿雪芽”的发现者,被尊称为“白茶始祖”。
下了太姥山,前往白琳镇。这里是中国白茶贸易的发祥地与集散地,也是白琳工夫红茶的诞生地,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还未走近,一缕醇厚的茶香便扑面而来。
石板铺的白茶老街,两旁是栉比的老式茶行,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和茶的气度。仿佛能看见,百年来,多少茶商在此验货、品评、议价,一箱箱白茶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各地。随后,我们又来到如今的世界白茶贸易集散地——点头镇,宽阔的街道两旁,分布着一家家古典与现代风格融合的店铺,内部摆满各式包装的茶叶。旁边的茶室,三五茶客聚在一起品茗言商,透着商业的繁华和忙碌中的悠闲。
穿过茶街,沿着乡道来到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的柏柳村。茶园与荷塘中间,坐落着一座古典中式庭院,这便是白茶制作技艺国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梅相靖的茶工坊。梅老先生带我们参观了白茶制作的各种工具。他讲到,在六大茶类中,白茶加工工艺环节最少,只有萎凋和干燥两个步骤,但“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工艺掌控难度很大,其中有多个环节需“看茶做茶,看天做茶”。萎凋主要是鲜叶晾、晒,需36—72小时连续操作;干燥又可分为烘焙、拣剔、复焙3个环节。哪个环节掌握不好,都会影响茶叶品质,非数年专心钻研难以精进。我不由感慨:一杯好茶,不了解其制作之艰辛,实难品出其中的香味!
2023年春,我曾到福鼎,当时正值春茶采摘季。站在磻溪镇的茶山上极目远眺,山下的一片茶园里,几个小小的身影,正背着竹篓,穿梭在茶垄间。同行的白茶研究专家杨应杰告诉我们,在福鼎,孩子们很早就学会了采茶。白毫银针最佳采摘时间就10天左右,一根根长满白色绒毛的茶针,十分金贵,每公斤能卖到300—500元,因此,采摘时要分外小心。在福鼎有个共识,采茶者采到的银针,销售收入与茶园主人五五分成,并且激励了一些中小学生积极体验采茶活动。孩子们或许还不懂茶道的深邃,却已早早体会到茶叶中的精妙。那茶篓里积起的,不仅是鲜叶,更是他们整个童年里带着清香的快乐记忆,也种下了茶韵千年的传承基因。
我忽然觉得,这太姥山下的白茶香,不单单是草木之香,她是这片土地的文化灵魂,是仍然在呼吸的文化!
(张永勋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张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