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武汉云峰工厂,第30万辆岚图泰山缓缓驶下生产线。此刻,东风汽车距离“在2025年高质量达成年度新能源100万辆销量”这一目标,已经只剩临门一脚。对外,这是一个可以写进企业年鉴的节点;对内,它更像是一道分水岭。
两年前,东风汽车在2023年发布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全面发力新能源;两年后,这场转型征程的阶段性成果,正成为一家老牌车企真正“重启”的起点。对东风汽车来说,这不仅是一场阶段性胜利,更是一种再出发的姿态。
东风为什么要重启?
汽车行业进入新能源时代后,最显著的变化是时间被压缩。市场节奏变快、产品周期缩短、技术迭代频繁,任何惯性都可能被新模式吞没。
过去,东风代表的是“可靠”。它的规模、产业链、研发体系都位居前列;但当整个行业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新周期,体量不再是护城河,体系能否自我迭代,才决定下一阶段的竞争力。
这也是“东风为什么要重启”的原因之一。在新能源大潮中,快不是一切,但不变一定会被淘汰。对一家五十多年历史的企业来说,最大的考验,不是做对什么新事,而是能否在熟悉的体系里,重建创新的机制。
2023年,东风汽车发布转型升级三年行动,加速新能源转型升级。这意味着东风必须在战略、品牌、产品、研发、供应链、制造等所有体系环节中同步掌控节奏。
于是,从“东方风起”战略到“转型升级三年行动”,东风开始以一种系统化方式进行自我革新。它搭建了覆盖乘用车与商用车的新能源平台体系:乘用车领域有猛士越野架构、量子架构、DSMA绿色节能架构;商用车领域则打造T1新能源平台,支撑卡车、VAN、SUV、皮卡等全品类车型开发。
在研发端,东风三年来连续保持国内整车集团专利授权量第一,有效专利累计27529件,其中发明专利12889件。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领域,专利总数6617件,持续保持行业领先。
这些数字足够说明,东风的重启不是空喊口号,而是用技术为战略提供了底座。
目前,东风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销量首次达到1:1的结构平衡,这意味着转型的重心已经稳固。更重要的是,这一增长不是靠价格战或短期爆款,而是体系性调整带来的长期动能。
可以说,过去的“可靠”,是规模的可靠;现在的“可靠”,是能力更可靠。这种变化看似细微,实则决定未来的方向。它让东风从“计划驱动”转向“能力驱动”,从被定义者,变成定义者。
而这种变化,第一次被具象化呈现的载体,就是岚图。
重启,从岚图开始
如果说年度新能源百万销量目标是一种战略层面的重启,那么岚图,则是这种重启在产品与品牌层面的第一张答卷。
岚图诞生于东风最需要变化的时刻。它不是从旧平台衍生出的新能源品牌,而是一个从零开始、以电动化与智能化为核心的独立体系。
2021年,岚图FREE上市;2025年,岚图泰山下线,累计第30万辆整车诞生。五年时间,从初创到成熟,岚图成为央企体系内发展速度最快的高端新能源品牌。
“10万辆到20万辆”用时一年,“20万辆到30万辆”仅用了七个月。岚图不仅让市场看到了东风的产品力,更重要的是,它让外界第一次重新理解“东风速度”的意义。
技术是岚图的第一张名片。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让车辆在安全、智能、性能上形成优势;800V高压平台与5C超充技术,实现10分钟补能450公里;L3级智驾架构“天元智架”,让智能驾驶不再是概念,而是日常;在固态电池与电驱系统上,岚图也完成了从跟随到领先的跃升。
制造是岚图的第二张名片。云峰工厂实现焊装、涂装100%自动化,采用全流程数字孪生系统与预测性维护模型,生产效率与一致性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63秒下线一台车,不只是速度数字,而是体系协同能力的体现。
设计,是岚图的第三张名片。岚图泰山以“大境天成”为理念,用东方气韵重塑现代美学,首发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旗舰版ADS Ultra和鸿蒙座舱5.0,纯电续航370公里,综合续航超1400公里。
更值得注意的是,岚图改变了东风的组织思维。它完成了从toB到toC的转型,建立用户共创委员会,让用户参与产品设计、体验优化。岚图的研发、制造、销售、售后形成一个完整闭环,让东风真正以“用户逻辑”运作。
与此同时,岚图也实现了健康增长。毛利率由2022年的8.3%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1.0%,并在2025年前7个月进一步提升至21.3%,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内高居第二。同时,岚图汽车在2024年第四季度首次实现单季度盈利,并已于2025年前7个月实现盈利,是行业内最快实现单季度盈利、经营现金流转正最快的新能源车企。连续八个月销量破万,实现稳健“九连涨”,岚图的增长曲线说明东风的重启不容低估。
岚图的成功,带动了整个东风品牌体系的年轻化。它让“高端”从价格层面变成体验层面,让东风拥有了情感认同。在岚图身上,东风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用产品讲述理念,用体系回应市场。
这,就是重启真正开始的地方。
重启之后,东风要去往哪里
当年度新能源百万销量进入倒计时,东风的重启已经不再是“目标”,而是“过程”。它下一步要面对的,是如何让“快跑”成为常态。
新能源竞争正在从增量转向存量,从技术拼装转向系统整合。东风要在这个阶段持续向前,就必须构建新的增长曲线:技术纵深、制造智能、品牌体系、全球化布局。
技术,是长期竞争力的核心。东风正在推进混动、纯电、氢能三线协同发展。自研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突破48%,固态电池示范运营超150万公里,400kW氢燃料电堆量产落地,让东风在新能源全栈技术上具备主动权。
在智能化领域,“天元智能”技术体系与“太极大模型”持续演进,构建起“一核双基双元”的技术格局。“太极大模型”成为智能座舱与智驾的核心中枢,让汽车从功能载体走向智能伙伴。
制造,是第二条增长曲线。东风的云峰工厂、襄阳新能源基地等智能工厂群,通过全流程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和能效模型,实现从“高自动化”到“高智慧化”的升级。15座国家级绿色工厂、22GWh电芯、5000套氢燃料电池生产能力,构成东风在新能源时代的制造底座。
品牌,是第三条曲线。岚图、猛士、奕派三大新能源品牌定位清晰:岚图进军高端,猛士定义豪华越野新能源,奕派定位年轻群体。三大全新新能源品牌协同成长,让东风的品牌结构更立体,也更年轻。
在全球化方面,东风新能源车型已进入40多个国家,在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建立销售网络。自主品牌与新能源产品出口占比持续提升,东风的体系能力正在被全球市场验证。
这些纵深布局,构成东风“重启之后”的新秩序。这不再是一家车企在追赶时代,而是一家具备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制造集团,在主动塑造时代。
东风的重启,并不意味着告别过去,而是在积累的基础上重新生长。当体系能够自我学习、技术能够自我更新、品牌能够自我表达,它就拥有了穿越周期的力量。
在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越来越多的企业被速度裹挟。东风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急于求成,而是用体系的力量建立确定性,用行动兑现长期主义。
年度新能源百万销量的兑现,将是一次战略收官;而“重启时刻”,才是新的起点。东风正在变得更年轻、更开放、更具创造力。当它以新的逻辑继续前行,这家五十多岁的企业,也许才刚刚进入自己的最好时代。
文/小一
编辑/刘艺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