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历史人物的“呼吸感” ——长篇小说《苏东坡》创作谈
人民日报 2025-08-15 16:11

《苏东坡》:郭宝平著;凤凰出版社出版。

有人说,中国人一生中迟早会与苏东坡相遇。当下的“苏东坡热”,大概印证了这一点。在相关著述琳琅满目、人们已经熟知苏东坡的命运轨迹之后,文学拿什么吸引读者?

我认为首推细节,但历史文献最缺乏的也是细节。我没有戏说演绎和凭空虚构,而是根据文献提供的线索,结合典章制度、时代风貌、人物性格等加以推理考证;尝试用细节描摹将苏东坡的人生片段钩织成一幅完整的图画;再现已经消逝的活动场景,使人物在历史、生活、逻辑的真实光照下鲜活起来,呈现跌宕起伏的一生。我也试着放下后来者讲述历史惯用的全能视角,以在场者和现在进行时加以叙事,跟随苏东坡的脚步,记录他的言行,探测他的内心世界,写出历史人物的“呼吸感”。希望读者身临其境、与之同行,在百感交集中体验他的人生之旅,让苏东坡不再只是一个被仰望的名字。

以往叙事中,苏东坡呈现的多是文豪形象,一些非理性的“偶像叙事”,给其蒙上了一层不真实的滤镜。动笔前,我告诉自己,在人性上苏东坡和我们是平等的,他的性情和理念只有放在他的人生处境中才看得真切。而苏东坡的处境,其实就是他的5种身份——官人、幽人、野人、仙人、哲人。苏东坡少年时代想做野人,后经科举做了官人;他的个性、气质又不适合官场,所以不幸做了幽人;他不甘心做幽人,在心理上认同自己为野人、仙人,探索具有超越性的人生意义,最后淬炼成了哲人。这五位一体,集合了苏东坡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蕴含着他的人生态度和智慧,能够揭示苏东坡纠结、挣扎、升华的生命过程,也可由此洞悉他的人生悲喜剧是如何酿成的,以及苏东坡何以成为苏东坡的背后隐秘。

写苏东坡,离不开他的作品。小说没有就作品论作品,也不是硬生生嵌入,而是根据情节需要,将他的重要作品与他的人生际遇融合在一起。比如苏东坡初到密州,遇到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困境,于是有“无处话凄凉”之叹。后来了解到他所反对的新法也有利国利民之处,就想通了,不再为变法而愤懑,也不再纠结出世与入世,而是向朝廷发出“何日遣冯唐”之问,继之又有“何似在人间”之慨,表达脚踏实地建功立业之志。通过这种融入式呈现,希望能够加深读者对苏东坡名篇佳作的理解,又促成对此一时期苏东坡人生状态的感性把握。

苏东坡一生丰富且复杂,为避免非黑即白的简单化评判,我着重从官员和知识分子两个维度去看待他。作为官员的苏东坡,以政治上的反对者自居,他不服从、不妥协的决绝态度并不值得称道。作为知识分子的苏东坡,在900多年前的帝制时代,追求人格独立,保持赤子之心和济世情怀;跳出小我,将个人遭际置于寥廓宇宙间审视,从而摆脱精神困境,拥有超然心态;以对生活的热爱对抗焦虑和内耗,激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丰沛的创造力……这些都是苏东坡留下来的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双重维度之下,朝堂上的苏东坡确有不合时宜的违和感,而作为知识分子尤其是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时的苏东坡,则可亲、可爱、可敬,散发出无穷无尽的精神魅力。(郭宝平

编辑/张丽

相关阅读
何以文韬武略?汪维宏讲述苏东坡与海南的千载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5-13
赏读|《年少早识苏东坡》:“东坡居士”的由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历史|眉山少年的非凡成长之路予人启迪 苏轼青少年版传记《年少早识苏东坡》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在海南东坡主题图书馆“看见”苏东坡
中国新闻网 2024-10-21
讲座|苏东坡的主业,是做个爱民的好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讲座|苏东坡的主业,是做个爱民的好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09
赏读|《第一次遇见苏东坡》:无晴无风雨,有闲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历史|10个关于苏东坡的故事 一场跨越近50年的东坡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