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韩珍明讲述百份入党志愿书的收藏故事 每一份入党志愿书,都见证着个人鲜活的历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10:00

读完《见证初心——我珍藏的百份入党志愿书》,我才明白这本与众不同的收藏类图书中,主角不是收藏者本人,亦不是藏品,而是一个个在藏品上填写文字的人。每一名书写入党志愿书的人,都曾经历过磨难和考验;而一份份入党志愿书,不仅记载着个人历史,也展现着集体记忆。

该书通过对100份较早时期中国共产党入党志愿书的介绍与释读,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来了解我党的百年奋斗史。其中最早的一份可追溯至1938年,而多数则集中在1947年至1953年。每一份入党志愿书都是孤品,泛黄和残破的纸张真实记录了不同时期共产党人的初心故事。

收藏家韩珍明在退休前是军队党务工作者,是有50年党龄的老兵,这些入党志愿书是他近30年来在全国各地搜寻所得。

10月18日至11月12日,“见证初心——我珍藏的百份入党志愿书”珍藏展在北京报国寺一大殿展出。在展览步入尾声之际,我在京城报国寺见到了韩珍明先生。那天,是立冬前日,泛黄的树叶,初起的秋风,古寺红墙上的斑驳光影,和我们一起倾听着韩珍明述说的这一份份入党志愿书背后的故事。

韩珍明

把身上的钱全掏出来,买下了第一份入党志愿书藏品

韩珍明一直都很喜欢收藏,尤其是纸制藏品,比如邮票、旧报纸、旧期刊、门券票证等。而他开始关注入党志愿书则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

三十多年前,作为一名部队党务工作者,韩珍明在整理档案资料时,一张巴掌大小的纸片飘落到地上,他蹲下一看,是一张破旧的入党志愿书封面。“这个封面和我们当时的入党志愿书封面完全不一样,我很好奇,想知道它是从哪里掉出来的,但是一直到我把柜子里的资料都整理完了,也没有找到这份入党志愿书的瓤儿。”韩珍明讲述道。

韩珍明推断,那张残破的入党志愿书封面应是1949年之前的物品,因为在1949年以后,入党志愿书是有统一样式的。虽然韩珍明没有找到那份完整的入党志愿书,“但是这件事却深深印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那之后,一到周末韩珍明就会跑到京城的收藏品市场,像潘家园、报国寺等地。即便是上班时,他也会利用午休时间到单位周边的旧货摊逛逛,“机关大院斜对面的路边常有很多旧货摊,或许我会碰上自己喜欢的东西”。

韩珍明清楚地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自己在一个山东人的摊位上购藏了第一份入党志愿书。“看到陈旧的入党志愿书时,我喜不自禁,来不及细细翻看,就去询价,想尽快把它归为己有。”摊主对韩珍明伸出一个巴掌,来回翻了一下,意思是这份入党志愿书的价格是一千元。

韩珍明有些犹豫,毕竟当时自己一个月工资还不足一千元,他想试着与摊主砍价。孰料摊主下了“逐客令”:“先生,东西行不行?要,你就赶快付钱;不要,就腾挪一下地方。我们全靠这点儿时间做生意。”韩珍明听罢,心里一急,便将口袋里的钱全都掏了出来,只有九百五十元。韩珍明从中拿出五十元并对摊主说:“你好歹给我留个饭钱。”摊主最终同意了。

1947年郭瑞海的入党志愿书

就这样,韩珍明花了九百元购藏了这件入党志愿书藏品。该份入党志愿书填写于1947年,填写者是一位名叫郭瑞海的军人。他于1926年加入国民党陆军第一师,1945年8月随军起义,加入解放军的行列。在这份入党志愿书中,关于“为什么要加入共产党”,他写道:“为了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平等,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而奋斗。”在“对目前时局的认识”上,他对前途充满信心,写道:“打下去最快一年能和平,最迟五年八年才能和平,不管打下去或是和平,国民党总是要垮的。”

作为自己的第一份入党志愿书藏品,韩珍明用铅笔在藏品最上方写下“47-1”,意为收藏的第一份1947年的入党志愿书。之后,韩珍明将各地寻觅到的入党志愿书都以此编号进行整理。

1938年,一位21岁的山西女学生在延安提交了入党志愿书

在2000年之前,韩珍明调到河南开封工作。令他没想到的是开封是当时民间收藏品的一个重要“中转站”。“当时,因为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公路的开通,开封的交通非常便利。于是每到周末,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周边各地的收藏者都会涌向开封出货、收货。如果藏品的行情好,藏友们就会返回再去筹备新货;如果行情不好,他们就会买火车票,立刻北上,赶往北京,继续卖货。所以,我几乎每周都去旧货市场,肯定有收获,不跑空。”韩珍明回忆道。

久而久之,开封的许多店家都知道韩珍明想要什么。一天,韩珍明被一位集市上的朋友拉着,问道:“这两天来了一批好东西,很适合你的,你要不要看一看?”韩珍明立刻去了集市,果然收获颇丰。韩珍明一边讲述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他当时收获的一麻袋的入党志愿书。只不过,其中有许多藏品因为年代久远,纸张一碰便碎。“当时物质匮乏,造纸条件很有限,基本上都是土法造纸,即便能够保存到现在,但纸张的品相很差。有时候我打开看里面内容时,有的纸就会碎掉,折痕也容易断。我在家保存的时候,会拿两个硬纸板护着它们,不然很容易就两半了。”韩珍明解释。

在韩珍明的入党志愿书藏品中,时间最为久远的是1938年的一份入党志愿书。这份入党志愿书的填写人是曹松林(或为曹思恭),出生于1917年,家庭为小资产阶级,家里有二百亩地和一家铺面,父亲是中学教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在入党志愿书中,她写下自己的经历:1937年,她从山西太原女中毕业,先在一二〇师三五八旅七十一团宣传队戏剧团工作,后又到山西忻州静乐县动员委员会妇女会工作。

在“思想转变过程”一栏中,她写道:“从1935年就有点转变,于1937年12月间到八路军工作后,就有大的转变了。”曹松林一路辗转到了延安,后来就读于陕北公学。她在入党志愿书中透露了心路历程:“从1935年开始就想加入,可是找不到(组织)。自去年(1937年)入八路军就想入(党),但是因为不多日就离开了;自来此校,就有坚决的意志了。”

这件藏品也是展览中得到反馈最多的一份入党志愿书。不少观众认为,尽管是一份简单的志愿书,却可以看出当时的进步女青年坚定的决心和实现理想的初心。

韩珍明直言,他总是一边研读,一边被入党志愿书中的经历和故事感动,“感受着那份对理想的赤诚”。尽管这些藏品中的主人公有人已经在战场上牺牲,有人已经故去或下落不明,但他们的故事和个人的理想光芒仍在继续闪耀。“这些入党志愿书就是一本活教材,是革命前辈奋斗精神的有形载体,收集这些入党志愿书,就是在保护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时代的故事。”

韩珍明向参观者介绍自己收藏的入党志愿书

入党志愿书是小众收藏品,坚持近三十年不断搜寻

2019年的除夕,韩珍明为了寻找入党志愿书没有回家,奔波在河北的农村集市上。此番,他收获了一份1949年7月的入党志愿书。

从这份志愿书中可以看到一位年轻战士的经历。该入党志愿书是1949年7月20日填写的,填表人为22岁战士吴应星。在“履历”一栏里,他讲述自己8岁放羊,13岁割草、砍柴、种地,18岁被“中央军”抓去当兵,后跑到半路上又被抓住,“干到渡江时被解放了”。1949年6月,吴应星参加西南大进军。

志愿书上他写道:“因为中国共产党确实是为人民办事,为(把)全国、全世界劳苦群众从饥寒压迫下解救出来。我疼(痛)恨旧社会的封建势力与官僚资本,我坚决参加共产党,永远跟着毛主席走,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介绍人认为吴应星出身成分好,对革命事业认识好,工作一贯积极,斗争性强,立场稳,对个人问题不计较。营党委讨论批准其入党,候补期6个月,自1950年9月11日开始。1951年3月9日准予其转正。

入党志愿书被视为小众收藏品,毕竟它们的主人公多数默默无闻。但韩珍明却剑走偏锋,乐此不疲地持续收集。“退休前,我经常到全国各地出差,我就利用空闲时间去当地的旧货市场、收藏市场转一转,若能碰上自己心仪之物那是最好不过的,如果遇不到,就权当是散散步。”

韩珍明感慨着,近些年已经很少能在市面上见到入党志愿书这样的收藏品了。在近三十年的收藏经历里,韩珍明寻觅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每到一地,他都不忘搜寻入党志愿书,或是托当地朋友打听,或是给老战友写信询问,多年来也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

韩珍明自称是急性子的人,有时为了找寻或是整理入党志愿书,不回家是常事。“我只是怕一耽搁,或是将收藏回来的入党志愿书束之高阁,我就忙其他事了。所以,我要赶紧整理和释读,再去寻找下一份入党志愿书。”

每一件都是孤品,不同时期的入党志愿书叫法不同

逐渐地,韩珍明收藏的入党志愿书在数量上初具规模,不仅有百余份是来自战争年代,也有一些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而且每一件都是孤品。

收藏家很善于发掘藏品的价值,韩珍明也不例外。他开始着重于释读每一份入党志愿书,从这些收藏品中,他发现革命年代的入党志愿书由于客观因素,还未形成固定模式,因而各个时期的入党志愿书名称、样式以及内容,有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同是“入党志愿书”,名称却有“中共入党志愿书”“入党自愿书”“入党志愿表”等多种叫法。

在韩珍明的收藏中,有一份设计独特的入党志愿书,用蓝色油墨印制,封面描绘了高耸入云的塔尖,顶部有五角星与冲向蓝天的飞机,映衬建筑的是蓝色的大海和航船。韩珍明认为这份入党志愿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境。

1949年陈世俊的入党志愿书

韩珍明经过研读,整理出了该入党志愿书的主要内容:

封面上有“部别:炮兵连”“职别:战士”字样,于1949年6月22日填写,底部注明由西北野战军第一军二部六团政治处翻印。填表人是陈世俊,河南商丘人,20岁。他14岁参加地方游击队,1946年在河南夏邑县被俘1次,18岁在国民党二十九军十七师四十八旅辎重营任下士班长。1948年9月荔北解放,他参加了解放军,在炮兵连当战士。

介绍人认为他战斗表现勇敢,平时工作积极、埋头苦干,但忍耐性差。“各级党委会讨论结果及盖章”一栏填写为“可以入党,但要加强政治教育”。其党员候补期被延长至1950年4月21日。而在正文第3页左侧中部,有湟中县委组织部“同意转为正式党员(,)组织部十二月一日”的批示,同时加盖了该组织部红色印章。

“还有一份入党志愿书的封面上方图案有位立于高地之上的军人,在迎风飘扬的红色党旗下,指挥战士们向前冲锋。整幅构图设计新颖别致、大气有力、用色鲜亮,令人过目难忘。”韩珍明描述道。

1950年崔福堂的入党志愿书

他们用最朴素的语言,讲述入党前后的人生历程

2021年下半年,中国收藏杂志社、北京莲花池军休所协助韩珍明整理这些纸张泛黄、字迹斑驳的入党志愿书藏品。他们通过电子化的方式,将这些纸质藏品逐一扫描、释读、校对并录入文档,再将藏品进行塑封。

中国收藏杂志社社长陈念认为,在整理的过程中,最难的一步就是释读。因为年代久远,藏品上的字迹是手写的,不乏模糊、潦草的文字,且有繁体字、异体字、错别字等,同时还要考虑历史信息、方言、行政区域划分等的变化,释读和整理的难度之大由此可见,“完成三审三校之后,出版社还组织多位经验丰富、有高级技术职称的编审人员结合藏品原件做审读”。

据她介绍,在释读、整理这批入党志愿书过程中,杂志社的多位90后年轻同事被一份份入党志愿书中的故事所打动,尤其是志愿书主人们用朴素的语言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斗争以及对未来的期许。“虽然志愿书上的书写笔迹并不都工整清晰,甚至还有不少别字或生造字,但主人公用最简单的话语,表达自己投身革命的决心,也给了今人一个触摸鲜活历史的机会。”

1949年侯玉的入党志愿书

比如在韩珍明收藏的一份入党志愿书上,字迹几乎难以辨认,但上面写下的故事却令人感动。这份入党志愿书是由解放军第三十二军政治部组织部印、二八二团担架连担架员侯玉于1949年6月11日在青岛市泰东区蒙古路填写的。当时28岁的侯玉,做过农活、上过学、到东北学过做生意。他于1947年自愿加入解放军,是因为“自己在村里是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

至填写时为止,他经历了20次战斗,立四等功2次。入党动机是“今后能提高个人,更能给人们服务”。介绍人与小组讨论均认为,他存在“爱面子”与“个人英雄主义”的不足需克服。经组织批准,其党员候补期从1949年6月11日开始,1949年10月2日转正式党员。

这份入党志愿书还附有侯玉的留记,解释了该入党志愿书字迹模糊的原因。在留记中,他表示因为1950年4月19日,当他路过福建龙溪时,途遇暴风雨,该入党志愿书被淋湿。对此,韩珍明解释:“当时,入党后的志愿书一般都是交由党员个人保管。”

两年多前,中国收藏杂志社在报国寺曾为韩珍明珍藏的百份入党志愿书举办过收藏展。展览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关注,在一个月的展期内预约观展的电话不断,参观者中有许多是学生党员,还有不少企业的年轻党员……他们不仅在现场品读入党志愿书上的故事,还在展厅中重温入党誓词。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韩珍明用自己的方式去发现故纸堆中有趣的、有价值的物品,在日积月累中让这些发现成体系、有成果。陈念认为,无论是百份入党志愿书上一字一句的释读,还是不同时期的入党志愿书名称、入党誓词等,都为世人展现了别样的风景。

今年10月18日,《见证初心——我珍藏的百份入党志愿书》一书出版,为更多的读者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来了解我党的百年奋斗史。同时,展览再次在报国寺举办,熙来攘往的参观者透过一件件鲜活的藏品,与书中诸多“主人公”来了一场殊为难得的隔空对话,让更多观众可以近距离见证这份初心。

供图/中国收藏杂志社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广东一干部被通报“隐瞒入党前严重错误”,这类错误包括哪些
澎湃新闻 2024-09-17
人物|路万江——独来独往 打造一条古典摄影器材的“历史珠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3
Qnews|浙江三名老人患病离世 临终遗愿捐出眼角膜帮6人重见光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0
2022年上海高中学校自主招生录取志愿填报7月19日10点开始
央视新闻客户客户端 2022-07-19
儿子获好心人捐献角膜重拾光明 母亲讲述决定捐献角膜的心路历程
武汉晚报 2021-12-28
石景山八宝山街道举办“送福到万家”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12-07
接过“扫桥爷爷”的扫帚,党员志愿者共聚连心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11-26
百余份北京市离退休干部入党志愿书集中展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1-06-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