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法治牢牢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7 08:10
无论是种好大国良田,还是管好大国粮仓,无论是育好大国良种,还是推进节约减损,粮食安全工作都需要着眼长远,发挥法治作用。依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没有局外人,也没有旁观者。只有大家“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才能牢牢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有了法治的持续规范、保障和推动,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也必将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将今年世界粮食日全球活动主题确定为“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面对愈加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进程中,推动我国粮食安全从政策性治理向法治化治理转变,依靠法治牢牢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十分关键。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式发展,粮食安全保障有力。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908亿斤,比1949年增加1万多亿斤,增长5.1倍。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稳定经济大盘、稳预期增信心提供了坚实支撑,对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定海神针”作用。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等因素对粮食供应链造成了很大影响。极端天气可能导致某些地区粮食减产,而国际市场的波动也可能影响粮食的价格及供应稳定。今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发布的《2024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显示:2023年全球有7.13亿至7.57亿人面临饥饿,相当于全球每11人中就有一人面临饥饿。对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来说,粮食安全保障是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消极怠慢。必须看到,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保供基础扎实,同时也面临粮食生产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持续稳产增产难度增大,粮食供求中长期呈紧平衡态势的挑战。无论是种好大国良田,还是管好大国粮仓,无论是育好大国良种,还是推进节约减损,粮食安全工作都需要着眼长远,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用法治力量守护粮食安全防线。在立法层面,已制定了农业法、种子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反食品浪费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特别是今年6月1日起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规定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的专门法律,从纾解我国粮食安全保障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出发,明确界定耕地保护以及粮食生产、储备、流通、加工、应急、节约等环节的重点任务,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法治保障。

粮食安全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工程、长期工程,涵盖国家和地方层面,涉及各级政府及多个部门,这就要求各方守住法律法规红线,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让法律制度的“牙齿”更加有力地“咬合”。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根据规划,到2030年,中国将建成12亿亩高标准农田,以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然而,随着各省2023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的发布,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问题逐渐显现。一些地方的高标准农田存在“非粮化”现象,一些地方选址不科学、施工进度慢、质量不达标,还有的地方土壤改良项目不进行质量评价及勘察导致面积不实……在事关“饭碗”的“国之大者”面前,个别地方打马虎眼、搞形象工程,成为粮食安全防线的薄弱处与风险点。对此,必须依法严纠。

粮食是饭碗,装着悠悠民生,盛着发展大局。依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没有局外人,也没有旁观者。只有大家“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才能牢牢握住粮食安全主动权,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有了法治的持续规范、保障和推动,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有能力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更稳,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也必将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