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帮走失老人找到回家路?请避开找寻中的“误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2 14:42

“老人走失已超过72小时,家人焦急万分”“七旬老人走失,家属紧急寻人”……近日,有关老人走失的寻人启事屡屡在网络上传播,引发公众关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走失老人中不少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由于部分家属在照护和寻找走失老人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导致老人走失后的“回家路”异常周折,对此业内专家给出了相关建议和提醒。

误区1:因轻症忽视对老人关注

李先生的母亲走失一个多月仍寻找无果,一家人为此焦心不已。回忆起母亲走失前的状况,李先生说:“母亲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平日里也会有一些症状,比如刚拿过的东西很快就忘了,刚说过的话过会儿就会重复。”可李先生和家人认为,老人的症状并不算严重。“母亲经常一个人出门,每天都会在家周边一公里的范围里遛狗。她不会走远,之前从没出过问题,也没走丢过。”

可意外就在不经意间出现了。“那天吃过早饭,母亲说要出门上厕所。平日里,她上完厕所也会在家附近转转再回家,谁知这次过了两个多小时,都没见母亲回来,父亲这才意识到可能出问题了,连忙出门寻找。”李先生说。

家住大兴区的陈大爷万万没想到,就去趟超市5分钟的工夫,老伴儿就走丢了。“我们遛完弯回到小区,我就进超市买个牛奶,让她在门口等我,谁知出来老伴儿就不见了。”陈大爷说,老伴儿从五六年前就爱忘事,有时说的话谁也听不明白,发展到现在,她不会锁门、不会打电话,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他和家人并没有带老人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治疗。“要真是头疼、难受,我们早就带她去医院看了。可她平日里吃饭、睡觉都不受影响,腿脚也没问题。”陈大爷认为,老伴儿是上岁数了脑子糊涂,在老年人中很常见。陈大爷做的防护,就是去哪儿都寸步不离地带着老伴儿,没想到短暂分离的5分钟,老伴儿还是丢了。

建议:“切莫因为症状尚轻,就忽视对老人的关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肖卫忠介绍,在全球范围内,有70%至8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未能得到确诊,即便是已出现症状的患者,也可能延迟2至3年才能确诊。这背后反映出当前社会对阿尔茨海默病认知不足。很多人认为,人老了忘性大是正常现象,实际上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前期症状,一旦出现明显症状时,很多已产生不可逆的脑损伤。家属在生活中也应提高警惕,及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有些患者及家属对疾病存在误解,认为记忆力衰退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采取了放任自流的方式,很多患者一发现就已经进入到中晚期了。事实上,治与不治、早治晚治有很大区别。患者若能在病程发展到二、三期时到医院接受正确的治疗,会大大延缓疾病的发展,明显改善未来几十年的生存质量,降低患者家庭的负担。老人在社区医院查体时可填写量表进行简单评估,若发现问题,可到三甲医院的记忆门诊做进一步检查。”肖卫忠说,子女也要多观察老人的状态。

误区2:只身寻找错过最佳时机

在母亲走失后,李先生回述了寻人的细节:父亲注意到老伴儿迟迟未归,连忙出门寻找,他在家附近转了又转,都没看到老伴儿的身影,才连忙把儿子叫回来一起找人。直到下午2时,家属仍没找到老人,他们才来到派出所报警。此时距离老人离家,已经过去了6个多小时。

发现老伴儿走失,75岁的陈大爷也是在出租车司机的提醒下,才想到了去派出所报警求助。民警根据陈大爷提供的信息,调取了小区的监控设备,幸运的是,老人走失时间尚短,陈大爷的老伴儿并没有走出小区。

“我们接到过很多求助,由于家属经验不足,没有第一时间寻求帮助,错过了寻找的最佳时机。”志愿者徐广春有着丰富的搜寻走失老人的经验,8年间,经他和同伴的手找回的走失老人有300多位。徐广春说:“我们经常在晚上接到求助,常常是老人下午遛弯儿走丢了,以为老人在外面碰到邻居、同事多聊了会儿天,家属也没在意。到了晚饭点儿还不见老人回家,家属这才开始着急,在小区内外茫然地找一圈,发动亲戚朋友四处转,都找不到,才想起来报警,此时往往距离老人走失已经过去了五六个小时甚至大半天,天也彻底黑透了。五六个小时,对于一些不停在走的老人来说,已经能走出很远了。”

建议:“发现老人走失,马上报警,不用局限于‘失踪24小时以上’,警方会随时处理。此外,老人走丢初期,家属因为一时着急、经验不足,很难想出行之有效的找人办法,加之基层派出所警力相对有限,向专业的救援团队求助可以大大提高搜救效率,尽快找到老人。”徐广春说。

查找监控是寻找走失老人的重要方法,可以尽快确定老人去向。“通常,我们会从小区物业监控开始查找,报警后,志愿者会陪着家属去派出所查看监控录像,路边的商户和小店监控也可能提供重要线索。”徐广春介绍。

看监控时还有细节要注意。监控中,很多老人过了个路口就“凭空消失”了。按正常逻辑,老人在十字路口的行进方向应该是左、右、前,可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赶上路口红灯,或前面车很多,很可能就扭头往回走了,所以反方向的监控也不能遗漏。另外,我们还遇到过监控时间和实际时间存在误差的情况,这就需要提前或错后倒监控,不然很可能看了半天监控却做了无用功。

 “患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一个典型症状是短期记忆丢失,很早之前的事依然记忆清晰。所以老人走失后,很可能会去寻找过去的回忆,因此我们会重点向家属询问老人幼年和青年时代的经历,这有助于我们推测老人的可能去向。”徐广春回忆,一次,家住马连道的一位老人走失,最后是在长辛店附近被志愿者找到。原来,这位老人年轻时是位火车司机,曾经在长辛店工作。老人从家里出发,一路打听询问,来到了深藏在记忆深处的地方。

此外,发放寻人启事时,可以给附近的快递、外卖小哥、环卫工发些,若是线索中断地有公交站或公交枢纽,还可以发给公交车司机、保安,并拜托他们将寻人启事拍个照片发到工作群里,发动更广泛的搜寻力量。

“若是老人已经走失几天仍没有线索,可以尝试联系各区的救助站、120调度中心、医院急诊,询问是否有体貌特征相似的老人。”徐广春说。

误区3:防走失设备准备了就行

复盘此次老人走失事件,李先生说,他们也给老人买了带定位功能的智能手表、手机,可她都不会用,出门也基本不带,时间长了,智能手表、手机都不知道放哪儿了。

徐广春也向记者讲述了一位曾走失过5次的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案例。这位老人自从得病后,就变得多疑起来,他白天睡觉,晚上光想离开家,他们家的门锁都换了好几个。在志愿者的建议下,老人的女儿给老人买了带定位器的手表,没想到老人还是走丢了。

“凌晨四五点,我接到老人女儿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既焦急又抱歉:‘真不好意思,我父亲又走丢了,他戴着定位器出门,可我去了定位器最后显示的北三环一带,根本没找见人。’”接到消息,徐广春立马召集志愿者到定位地点附近寻找,结果在绿化带中,找到了老人扔的手表。

徐广春说,很多老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病后,性格会发生很大变化,有的会变得脾气古怪、固执任性,老人不承认自己有病,认为戴上手环就是在监视自己,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很多老人都不爱戴防走失的手环、手表。

“另外,市面上很多防走失手环不仅能定位,还有很多‘花里胡哨’的附加功能,比如回微信、支付等,这些功能很多患者都用不到。况且功能越多,耗电量越大,手环的续航就越短,充一次电只能用一两天,很可能用不了几次,手环就闲置了。”徐广春介绍。

建议:老人可能不习惯戴手环,或是会将手环脱下,因此可以将定位设备安装在老人不太容易感觉到的地方,比如扣子、鞋底、腰带上。或是跟老人说个“善意的谎言”,告诉他这就是块普通的手表,会减少老人佩戴时的反感。

徐广春建议,定位器在设计时不需要有很多“花里胡哨”的功能,只要单纯能定位即可。平时老人在家时,定位器处于待机省电状态,当老人出现走失的情况,子女远程打开定位,即可看到老人的实时位置。

“此外,子女平时也要和老人多沟通、多陪伴,当老人需要外出时,尽量由家人陪同,避免让其离开家人的视线范围。”徐广春说。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