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得见听得进企业呼声需要更多向前一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07:06
各地各部门只有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既看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全面准确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助企举措,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强信心。个别地方和部门对企业的呼声充耳不闻,对企业的困难视而不见,对企业的风险知而不防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必须把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倾听企业发展诉求,为企业纾难解困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决不能出现“避嫌”变“避责”、“走访”变“走秀”、“落实”变“落空”的现象。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五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不断优化政府与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听得见、听得进企业的呼声,真正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下大力气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态势。在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各方期待下,此次会议传递的信息无疑特别引人关注。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是我国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营主体一头连着国计民生,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不可替代、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经营主体多、结构优、发展好、活力足,产业链供应链才能高效运转,才能实现经济循环的有力畅通。

今年以来,针对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在经济回升向好过程中底气更足、活力更旺。减税降费、减租降息、强化金融支持,出台纾困帮扶政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建立健全与企业的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坚决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更多的企业呼声被听得见、听得进,生产车间激扬的发展新动能,研发中心澎湃的创新精气神,无不令人感受到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积极态势。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当前企业发展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较以往更为复杂,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需要下大力气解决的情势下,各地各部门只有实事求是分析形势,既看到成绩,也不回避问题,全面准确掌握真实情况,才能拿出更有针对性的助企举措,为企业发展增添更强信心。个别地方和部门对企业的呼声充耳不闻,对企业的困难视而不见,对企业的风险知而不防的现象必须坚决杜绝。必须把了解企业发展情况,倾听企业发展诉求,为企业纾难解困当作工作的重中之重,决不能出现“避嫌”变“避责”、“走访”变“走秀”、“落实”变“落空”的现象。

只有听得见企业呼声,才能全面收集梳理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和合理诉求,才能及时对既有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估,推动完善政策举措。与此同时,通过更加透明化的直接交流,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认识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政策举措,提振企业家信心。真心聆听企业呼声,就不仅要摒弃“样板间式调研”“打卡式调研”,丢掉“脚本”直奔企业看问题、看困难,更要在企业家恳谈会、茶话会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线上沟通的桥梁,利用“领导干部留言板”等形式广泛收集各类经营主体遇到的实际困难和急需帮扶的问题诉求,让企业声音更加便捷通畅地传递到政府耳中。

只有听得进企业的呼声,才能真正让企业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雨中打伞”的贴心。没有“将心比心”的态度、“马上就办”的速度、“办就办好”的力度,让企业在经济回稳向好进程中活力更足就难免沦为空话。对各地各部门来说,唯有坚持问题导向、企业满意导向,把企业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把企业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才能把服务企业的工作做在企业最关键、最急迫、最要紧的地方和时候。因此,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旋转门”“弹簧门”,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进度更快一些,聚焦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点、堵点,在政策、市场、资金等方面支持的强度更大一些,用时不我待的精神将企业呼声最大限度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就成为对各地各部门做助企实干家和行动派的必然要求。

市场主体有活力,经济发展有动力。听得到、听得进企业急难愁盼,精准回应企业诉求和关切,以优质高效的个性化服务,不断增强企业信心,方可将“白纸黑字”的政策更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企业发展活力。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