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建筑之美》出版,祝勇美文、李少白美图珠联璧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5 18:07

作为中轴线上最核心的建筑,故宫最为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中正之美、宏大之美、凛然正气之美,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近日,由文化学者祝勇与摄影家李少白联袂创作的图书《故宫建筑之美》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该书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微信图片_20240805174646.jpg

该书配图由“故宫摄影第一人”李少白拍摄。他拍故宫超过了30年,曾带着相机数百次地进入故宫,三大殿、后三宫、东六宫、西六宫、御花园……他善于抓住故宫有意味的瞬间,更记录下平时我们看不到的故宫的样子:暮春时节,一丛一丛的野草从太和殿广场的砖缝间长出来,铺满广场,令人惊讶无比;空荡荡的武英殿里,只有阳光洒在地上、柱子上,空旷得异乎寻常;暗夜中,被灯光照亮的太和殿显得格外孤独……

这些画面与祝勇的文字似乎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为呈现故宫之美,本书采用壳面精装,高品质雪柔纸印制,可谓美书。

在8月4日的新书推荐活动上,《故宫建筑之美》作者祝勇与原国家清史办主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卜键围绕故宫以及中轴线历史展开对谈。

微信截图_20240805175939.png

中轴线的变迁

今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项长7.8公里,15处遗产构成要素,串联起具有整体性的文化遗产,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理论和“中”“和”哲学思想,生动反映出中华文明具有的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祝勇介绍,北京的中轴线在历史上曾有两次变动。“一次是元代到明代的移动,忽必烈进京建了元大都,之后蒙古人逐水草而居,紫禁城西边是中南海,当时叫西苑。忽必烈当时围绕西苑建了三个宫殿,呈品字型排列,一圈围绕着湖水,这是蒙古人的特点。其中一个宫殿在靠近故宫的宫殿,也有几个大宫殿,遗址应当在武英殿到慈宁宫,这条中轴线是当时的中轴线。今天紫禁城还遗留了一些元代遗址紫禁城十八槐断虹桥。但大多数都灰飞烟灭,因为朱棣建紫禁城的时候把元大都拆了,要用这些材料,向东迁移了不到几百米的距离,又回到了中轴对称,回到农耕文明的布局。

到了清代,中轴线的建筑发生了变化。地安门没了,只有一个地名。天安门广场变化比较大,明朝叫大明门,清朝叫大清门,中华民国叫中华门。清朝进入北京后,大明门要改为大清门,情急之下找木头,就把大明门翻了一个面,刻了大清门。民国建立的时候,大清门要改中华门,也想把大清门翻过来刻成中华门,结果翻过来一看是大明门。但整体来讲,中轴线的原始面貌保存下来了。“

微信截图_20240805180039.png

苍穹之下的王者之城

故宫的名字怎么来的?

祝勇介绍,上世纪初期时代巨变的时候,曾经围绕故宫有很多讨论,是叫故宫还是废宫?要办成博物馆还是作为遗产保留?民国对故宫怎么处理有几派意见,一派是要把故宫彻底拆除,什么都不剩。因为这是封建堡垒。他们认为,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王朝,而且民国建立以后经过了两次复辟,张勋复辟、袁世凯复辟,把故宫拆了就是把复辟的根拆了。故宫是封建王朝的象征,跟当时的民国时代不符,所以要拆了建议会、建国会,作为当时所谓民主政治的象征。后来,还是建成博物院的动议占了上风。

但这个博物院应该叫什么名字?卜键介绍,清朝、明朝,故宫被称作“宫里”。1925年,博物院成立,第一任理事长李煜瀛先生写了故宫博物院五个大字挂在神武门。

微信截图_20240805180238.png

清乾宫龙椅

皇帝为什么不爱住宫里?

对谈中,卜键给祝勇出了一个小难题。“你这本书叫《故宫建筑之美》,但以我对在故宫里住过的皇帝的了解,比如嘉靖皇帝,很烦紫禁城,在西苑住,不在紫禁城住。乾隆皇帝,从父亲开始,从雍正开始,就住圆明园,在京城大量的时间,除非庆典、仪式、听政,都移到圆明园,不在紫禁城住,还有差不多五个月在热河避暑山庄。从康熙开始,非常喜欢南巡、东巡,到山东叫东巡,到沈阳也叫东巡,经常去五台山。一出去南巡差不多两个多月,一个东巡差不多也要一个多月。既然故宫建筑这么美,皇帝为什么不喜欢住在这?”

祝勇回答:“宫殿要显示皇帝的尊严,举办登基大典,的确不太适合住。有一次我带法国朋友去看,他问这是皇帝住在这儿吗?我说给你住,你住吗?没法住。白天看着挺威武,晚上你住一下试试?人安眠的空间,越小越好,否则没有安全感。皇帝居住的重华宫,空间非常小,之所以没开放也是因为十个人都站不下。养心殿大炕也小,乾隆在那儿拿个靠枕,夏天太热,冬天太冷,尽管既有取暖设备,夏天又有冰窖”。

为了避免住宫里,皇帝们找了各种理由。“嘉靖之前的皇帝必须住在乾清宫,但他差点被十六个宫女勒死,所以不住;康熙去世以后,雍正也死活不去乾清宫,他找了一个理由,‘我父亲在乾清宫去世,他在那儿停灵,我在这儿守灵,我不能住这儿,我一住这儿就想起我爹,想起我爹我就掉眼泪,哭得不行,必须找别的地方住。’他就住养心殿。有了这个先例,后面就好办了。从他以后,所有的皇帝全住养心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新知|北京的“龙脉”在哪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9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十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5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十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8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十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01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0
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1
青睐·中轴线寻访之故宫|朝从宫阙探迹去 神游乾坤紫禁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