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4年,这项高校人才选拔培养计划报考热度高涨
首都教育 2024-07-08 16:04

近期,各地高考成绩陆续公布,高校招生录取工作正在进行。服务国家战略、为国选才的“强基计划”试点高校陆续完成校考,在提前批次开始前完成录取。

“强基计划”是教育部2020年开始的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被视为高考通道之外的另一种多元人才选拔方式。与自主招生不同,“强基计划”强调招生与培养一体化,旨在选拔对基础学科真正有兴趣、有潜力的拔尖人才,以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破解“卡脖子”难题。

4年来,“强基计划”在招生录取上有了哪些变化?首批强基学生怎么样了?

日前,清华、北大等高校相继公布2024年“强基计划”入围分数线,并陆续完成了面试、体测等校测环节。

2024年“强基计划”的报考热度高涨,总报名人次突破92万,比去年增加4万多。多所高校在招生规模和招生专业上都进行了扩容。

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新增了海洋科学专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武汉大学新增了地球物理学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首次纳入“强基计划”招生。

高校优势学科专业也进一步纳入“强基计划”招生。如上海交通大学增加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浙江大学增加生物育种科学专业,中南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都新增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今年,“单科破格入围”的新模式格外引人关注。北京理工大学规定,如有高考数学单科成绩取得满分的,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西北工业大学规定,高考数学单科成绩145分及以上的考生,可申请破格入围学校考核。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等多所学校都引进了“单科破格入围”新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王浩宇:由于数学在理工类学生的培养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今年特别制定了数学成绩优秀的考生破格入围校考的招生政策。希望通过不拘一格的人才选拔模式,招收更多学科能力突出、创新意识强、具有潜力的优秀学生。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在高校考核环节,各校设置的笔试和面试比例也各不相同,有的院校取消了笔试环节,更加倚重面试对考生综合素质进行考核,重点关注考生的志向、兴趣、天赋是否与“强基计划”学科相契合。这些都是有益探索。高考多样化招生探索走到今天,许多学校的招生能力有所提升,人才观与教育观等理念也得到更新。

“强基计划”是一个本研衔接的长周期培养项目。“强基计划”实施4周年以来,选拔培养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

在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强基计划)专业的首届毕业生首成逸,眼下正在参与一项半导体领域的国家级重要课题。从大三起就参与我国未来先导产业领域研究,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这是普通本科生难以想象的。“小班化”教学、多种多样的“实验类课程”让他提早进入实验室、和导师面对面,培养了科研兴趣和能力。

在安徽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依托大科学装置培养“强基计划”学生。强基班首届毕业生文路瑶大三时就跟随导师课题组,进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运用先进光源做实验,为未来解决我国新能源电池领域的安全问题,探索研究新型储能技术和材料。

从2020年启动试点以来,第一届“强基计划”学生今年本科毕业,完成本研衔接转段工作,即将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此前,多所高校公布了“强基计划”学生的转段数据:南京大学共有115名学生成功转段,其中直博生30人,硕士生85人;上海交通大学2024级“强基计划”学生转段名单显示,共有130人顺利转段进入直博或硕士研究生阶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强基计划”首届毕业生则是全部攻读硕士。

但是,“强基计划”学生也并不是百分百都能获得保研资格。有少部分同学,因为主观上的个人兴趣或者客观上的学习能力无法适应,而退出“强基计划”,转入到同专业的普通班。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郑若玲:本研衔接培养模式不应是静态的“保险箱”,而应是动态的“筛选器”。在这一过程中,应实行严格的考核与退出机制,通过自愿申请退出或考核不合格退出等方式,将那些学科基础不牢固、对“强基计划”缺乏兴趣与热情的学生分流出来,并增补一批对基础学科有强烈兴趣、有良好潜质且有能力完成培养目标的学生,从而保证进入转段环节的学生是真正有兴趣、有天赋、有志向、能够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动态的‘筛选器’还有助于纠正学生在报考该项目时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维护“强基”招生的公平性、提升人才培养的科学性。

走过4周年,“强基计划”的吸引力不断提升。高校招生部门提示,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机构、部分家长和考生还存在一些“功利性”报考误区,需要避免。

误区一

认为“强基计划”录取分数较低,把“强基计划”作为进入名校的“跳板”,指望录取后再转到其他热门专业。

相关负责人提示,此类误区要避免。今年,“强基计划”的报考热度继续提升。上海交通大学今年的报名人数比去年提升了20%,面试到考率99%以上。南京大学“强基计划”有近6000人报名,约3600人参加校测。如今,“强基计划”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好,有些专业的录取分数还高于普通班。

误区二

认为“强基计划”一旦录取就是本研贯通培养,入学后就算躺平也能保研。

近年来,不少高校都完善了考核机制,不努力学也会挂科,动态退出机制也可以把不适合的同学转出“强基计划”。因此,专家提醒,报考“强基计划”的考生一定要客观理性选择。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王浩波:回归“强基计划”的初衷,就是有天分、有理想、有兴趣。希望是数理基础好一些的同学,对基础学科比较热爱,兴趣爱好能不能跟我们的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在研究生阶段我们要把基础学科学到的东西,用来解决一些“卡脖子”的工程技术难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长聘副教授阎琨:“强基计划”招生,不必担忧“遇冷”,而要警惕“过热”,因为基础学科不适合所有学生,选拔的真正目标是找到对所选专业“心中有志,眼中有光”的拔尖人才,这才是“强基计划”的重中之重。

编辑/叶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