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2026年完工 数字化手段助力箭扣长城保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05 07:41

继出土碳化粮食、明代万历通宝等文物后,在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箭扣五期)考古现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又挖出了明代士兵登长城的便门,还在敌楼上发现炮台、旗杆墩等军事设施遗迹。

北京青年报记者7月4日从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箭扣五期于今年4月进场考古,目前已出土建筑构件、守城武器、生活用品等三大类100余件套文物。

按照边考古、边修缮的原则,整个保护修缮工程计划2026年完工。

修缮长城之前先考古既利于保护又利于研究

1bt3_b.jpg

一次性垮塌的敌楼,散落在各处的长城砖,刚刚重见天日的明代花岗岩……站在箭扣长城120号敌台前,已经挖掘一半的考古现场令人震撼。在坍塌倾颓的敌楼内,有一处石雷混杂在沙土碎石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箭扣五期考古项目负责人尚珩介绍,石雷在长城考古发掘工作中并不少见。此次考古工作中已先后发现了佛郎机之子铳、石雷、炮台、旗杆墩等军事设施和遗迹,此外还发现了碳化粮食、明代万历通宝钱币等明代士兵的生活物资。

沿着120号敌台向西,在长城墙体的缺口处,考古人员挖出了明代士兵登长城的便门。历经岁月沧桑变化,长城上经年累月的覆土已经厚达二三十厘米,野生的山桃等树种已经在长城上生根发芽,墙体内的便门早已消失不见。那考古人员又是如何确定这就是明代的便门呢?

尚珩介绍,考古人员在巡视时发现这处缺口与其他地方明显不同。他指着长城墙体的侧面:“你看,这面墙是一面直墙,而其他坍塌的长城墙体不是这样的,当时我们就怀疑此处可能是便门的痕迹,于是选取此处做考古发掘点位。而在发掘之后发现,这就是人工垒砌的石头台阶,且台阶充分利用了自然的山石,并与它们融为一体,共同打造出明代士兵的登长城通道。”

尚珩表示,找到这处便门,考古人员就能研判出明代士兵的登城路线,从而为明代边防研究提供实物史料支撑,而这也正是在修缮前先行进行考古的意义所在。“在修缮之前做详细的长城考古的工作,主要目的是为修缮方案提供最基础的科学依据,通过发掘可以全面了解到长城的建构形式、营建做法,同时了解长城的病害,这些信息对制订保护方案来说是非常关键的。此外,考古还有利于长城文化研究的进行。”

尚珩举例称,考古人员在长城上发现了碳化的植物种子,“初步判断有一些是粮食,这将为研究当时的食物结构提供直接证据。同时我们还发现了火铳,明代称为‘佛郎机’,这在当年来说是最先进的武器,在文献中也有记载。此次发现的是佛郎机的子铳,为研究当时的武器装备配备情况提供了非常直接的证据。”

已发掘出土文物100余件套今年考古发掘工作8月底结束

微信图片_20240705083818.jpg

近年来,箭扣长城的考古工作喜讯频传,出土了众多文物。据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怀柔箭扣段长城东起牛角边(顶),西至九眼楼,全长7850米。自2016年起,本市连续对箭扣长城开展了四期保护修缮工程,总长度达4520米。现在正在进行的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东起牛角边,西至正北楼,全长915米,包含6座敌台、5段边墙。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今年4月8日进场五期项目,经过与设计方共同踏勘确定,首先清理发掘区域的植被,并保留部分植被,以保护长城风貌。4月19日完成植被的清理和长城遗址的三维建模工作后,经过与设计方、施工方确认,4月22日开始发掘最西端的121号敌台(122号敌台不需要考古发掘),截至5月10日,考古人员已完成121号敌台的考古发掘清理工作。目前正在开展120号敌台的考古发掘工作,6月10日进度过半,全部发掘工作计划7月底前完成。目前出土文物约100余件套,包括建筑构件、守城武器、生活用品三大类。

微信图片_20240705083818.jpg

上述负责人表示,为了保障考古和修缮工作同期进行,“慢工出细活”,修缮项目实施周期为3年。而为了最大限度保护考古后的长城遗址能尽快实施保护修缮,避免考古与修缮之间的“空当期”造成长城遗址的破坏,最大限度将考古工作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现有机结合,箭扣五期长城考古工作计划也是3年内即2026年完成,每年的考古工作时间和进度依据保护修缮时间安排。按照计划,今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拟于8月底结束,将完成121号、120号2座敌台及119号至122号敌台间长城墙体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

引入数字化手段科技考古成果将上传云端与各方共享

值得一提的是,北青报记者昨日在考古现场看到,这里随处都有无人机的身影。据了解,本次考古发掘工作结合箭扣五期项目边考古边研究边修缮“慢慢修”的整体理念,考古团队提出“源场景”数字化方案,对箭扣五期全段全过程进行数字化记录,以配合和支持修缮工程整体理念。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工程师、箭扣五期数字化技术负责人尚劲宇介绍,数字化主要以无人机摄影测量、全景摄影等技术手段,构建箭扣五期修缮工程时序化的数字虚拟场景,数字化成果将部署在云端,共享给项目各参与方,方便掌握箭扣五期项目段的最新现状,提升修缮工程科学性。“我们在考古挖掘前、挖掘中等多个阶段都进行了无人机摄影测量,目前拍摄了8000多张照片,为数字化建模打下基础。”尚劲宇说。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昨日,箭扣五期数字化团队在122号敌台正北楼进行了无人机摄影测量,同时在120至121号敌台间城墙段进行了地面全景摄影,在119-120号敌台间城墙段进行考古分段牌安装,考古现场的数字化工作正在同步有序进行中。

亮点

修缮采用“五随”工艺 “最小干预”保留长城原貌

站在箭扣长城的正北楼敌台上,可见山势起伏陡峭,最险段“鹰飞倒仰”令人生畏,这里正是北京市怀柔区文物管理所长城修缮技术专家、箭扣五期施工技术负责人程永茂工作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40705084102.jpg

“长城修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开放段的长城,也就是景区长城,如八达岭。一种是咱们现在所站的位置,叫遗址长城。开放段的长城因为接待游客,边墙都恢复到了原来的高度,非常完整,体现出长城营造之初的规模。而遗址长城的修缮则完全不同,我们要在尽力保证现状的基础上消除隐患,延长它的寿命。”程永茂告诉北青报记者,修缮遗址长城最大的原则就是“最小干预”,保持长城的原貌。

如何修缮才能展示出遗址长城的古朴风貌,让大家感觉到原汁原味?在经年的工作中,程永茂总结了“五随”原则:随层、随坡、随弯、随旧、随残。“达到‘五随’做法,就是按现状保留长城的古朴风貌,不像修缮开放段长城要恢复得完完整整。另外修缮过程中要尽量少添新料,能用旧的就用旧的,长城周边20米之内散落的砖都要捡回来用上。”

微信图片_20240705084053.jpg

当然,“捡砖”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北青报记者现场体验发现,一块长城砖的重量约有十二三公斤,捡起来还要走几百米搬运到施工现场,难度确实不小。相比记者的“艰难”,现场工人们一次却能捡两三块长城砖,有人甚至能捡起来四块,从山底下背上来。“这里从6月6日修缮开始,迄今还没使用过一块新砖。”程永茂说。

在正北楼敌台东侧,一排内外两层的边墙已经搭建起来,工人们正在砌砖。程永茂介绍,外侧的边墙是明代保留下来的,为了防止边墙继续坍塌,工人们在内侧用捡来的长城砖将墙重新砌起来。因为使用的长城砖都是旧砖,且施工痕迹几乎难觅,古老的长城在匠人们手下仿佛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实习生 杜水静 吴怡欣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付丁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怀柔区保护修缮箭扣长城:拿出“绣花功夫”精细保护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11-24
挖出了文物还挖出了敌台新结构?密云蟠龙山长城启动研究性修缮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2
四季中国|夏日长城:燕山深处又见长城“医生”
新华社 2024-08-19
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开工 腾讯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修缮留下信息档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箭扣长城五期保护修缮项目开工,数字化技术为文物修缮留下信息档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石雷、弹丸、脊兽…… 箭扣长城考古又有惊喜发现
北京日报 2024-05-15
箭扣长城修缮五期工程下月开工
北京晚报 2024-03-31
北京怀柔:今年将围绕箭扣长城打造文化探访线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