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肝”,这个疫苗记得打!
长春疾控 2024-07-03 12:30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以上博主的疑问

明明清晰得记得自己小时候接种过乙肝疫苗

怎么成人了还需要接种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国是乙肝大国,平均每个月都会有十几万乙肝新发病例(数据来源于国家疾控局官网),其中大部分人感染乙肝都是由于出生时母婴传播所导致。

为了降低乙肝的发病率,我们国家对于所有的新生儿都提供免费的乙肝疫苗为其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能够产生有效的乙肝表面抗体来抵御乙肝病毒的感染。乙肝表面抗体的浓度越高,对乙肝病毒的抵御能力就越强。

平日我们可以通过检测乙肝两对半或者部分医院免费的乙肝表面抗体检测知道自己是否还有乙肝抗体,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什么是乙肝两对半

乙肝两对半检测是指对乙型肝炎病毒进行检测,包括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五个项目。通过乙肝两对半检测,可以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以及感染的状态和程度。[1]

以下为乙肝五项检查结果简要分析:

对于乙肝五项不同的指标异常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如果表面抗原阳性,说明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可以见于135阳性,也就是俗称的大三阳,145阳性也就是俗称的小三阳等。[2]

那么什么样的检测结果需要接种乙肝疫苗呢,这具体要看乙肝表面抗体的数值,要由接种医生判断是否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成年人感染乙肝的途径有哪些?

乙肝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母婴传播。母婴传播主要是指的是孕妇本身存在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而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这种传播方式称母婴传播。国内有30%-50%的乙肝患者都是通过母婴进行传播。包括分娩时的垂直传播与生活中与宝宝密切接触引起的水平传播。

第二种,血液传播。常见的血液传播包括医疗器械被污染,当患者在使用被污染的医疗器械进行注射、采血、输血、血液透析或器官移植等一系列医疗活动时,乙型肝炎病毒就会随着污染的器械侵入血液,从而引发了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另外,生活中纹身、扎耳洞等,以及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都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第三种,体液传播。体液传播指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唾液或其他分泌物,通过皮肤黏膜或微小的创口进入其他人的体内,也可以引发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例如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私人物品,或是性接触时没有做保护措施,均有可能由体液传播而引发感染;

免疫接种的重点对象

(1)新生儿,HBsAg(+),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

(2)防止出生后的水平传播,应对7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特别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

(3)对高危人群保护,如从事乙肝的各类工作人员及反复接受输血(或血制品)和透析的病人;

(4)饮食业人员、保育员及家庭的HBV接触者,尤其是配偶。

(5)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6)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HBV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高校大学生及其他自愿接受乙肝疫苗接种者。

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抗体应答者的保护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续12年,除高风险人群以外的成年人一般无需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的免疫程序

和儿童乙肝疫苗接种一样,全程需接种3针,免疫程序为0-1-6个月,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乙肝疫苗接种间隔时间对免疫原性并无明显影响。全程接种3针后可产生较高的保护性抗体水平,并获得最佳的长期性保护效果。

意外接触乙肝病毒者如何打乙肝疫苗?

1对未接种过疫苗的接触者: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4小时内),然后接种乙肝疫苗(打完乙肝免疫球蛋白后1周)。

2如果接触者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

3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其抗体水平而定。如果乙肝表面抗体水平足够可不必处理;水平不够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初次免疫无应答者应尽早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各1针。

温馨提示:

除了新生儿出生后在产院接种的乙肝疫苗第1剂外,儿童和成人通常在属地具有接种资质的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即可。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