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博物馆课怎么上?
北京晚报 2024-05-27 13:57

5月18日至6月18日是北京博物馆月,以“博物馆之城——让学习更快乐”为活动口号。在北京,各具特色的博物馆已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一系列有趣的体验和研学活动,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走进博物馆,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和科学的魅力。与此同时,中小学也在和博物馆合作,探索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学生们体验扎染工艺。受访者供图

奇妙体验 | 和历史对话 古建里学知识做手工

“现在映入眼帘的这座外观非常漂亮的建筑,就是我们大家熟知的五塔。”周末,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室外展区,20余名小学生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寻宝之旅”。

从室外展区到室内展厅,学生们漫步在古寺之中,聆听老师的讲解,拿着“寻宝图”分头寻找对应的文物,通过竞答、游戏等互动环节,了解一件件石刻文物背后的故事。在一尊北魏太和造像前,四年级学生白宇轩拿着图纸,一边描摹文物,一边向同学科普知识点。

不仅这一家博物馆,北京艺术博物馆依托万寿寺的古建,开设了“锦绣坊”“斫木堂”等体验工坊,邀小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白塔寺管理处推出了文创研学活动《塔与城——古塔的结构与北京城的生命历程》,学生们在古建里学知识、做手工文创,感受古都北京的历史底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结合时令节气举办耕种活动,馆长带着孩子们走进先农坛耤田,辨识五谷,体验耕种和收获的乐趣……“博物馆之城”里,有趣的博物馆课正在落地开花,打破校园围墙。

遍览精华 | 馆校携手“数字博悟”课进入课表

站在触屏黑板前,用手指轻轻滑动,“后母戊鼎”便可轻松转身,360度无死角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在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数字博悟”课程已进入课表,这一数字化的平台带领学生遍览各大博物馆精华。

“这已经是我们课程的4.0版本了。”学校副校长郭志滨说,2013年,学校与国家博物馆携手创设“漫步国博——史家课程”,学生们走出校园,到博物馆学科学、学书法、学美术……近年来,该校老师将博物馆课与国家课程衔接,设计升级版的“博悟”系列课程。不同学科教师一起备课,打通学科边界,编写跨学科教材。最终,15册图书打磨成形,成为学生在校6年的“必修课”。

更多中小学主动牵手博物馆,探索创新教学模式。

在北京四中,一门名为“玩转博物馆”的课程应运而生。语文、历史、地理、通用技术等11个学科的20位老师,把64件文物以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语文教师带领学生研究古代青铜镜发光的原理、地理老师为学生讲述宋代古沉船“南海一号”的故事,通用技术老师引导学生用沙绳打磨玉石……有趣的实践课程让学生们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掌握历史知识。

“反哺”观众  小讲解员专业又有范儿

各大博物馆里,中小学生在博物馆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通过专业考核,成为讲解团队的一员,将所学“反哺”观众。

国家自然博物馆在国内自然类博物馆里率先开展小讲解员培训课程,20年来已培养了大批优秀中英文小小科普讲解员。丁怡然就是其中一员,每逢节假日,身穿黄色马甲的她就时不时出现在展厅里。伴随着声情并茂的讲解,大小观众跟随着她的脚步,一起在古哺乳动物的世界里遨游。虽然年纪不大,丁怡然的讲解经历却很丰富,她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的讲解员。

在北大红楼,11岁的王雨晨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的明星讲解员。958张图片、1357件文物、40件艺术品,还有25组景观类作品、5组沙盘模型、16组新媒体艺术和13个珍贵影像视频……她不仅对这些数字脱口而出,数字背后的故事也能如数家珍,1万多字的讲解词她已经背得滚瓜烂熟。每次讲解,她并不是生搬硬套,而是都能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文/记者 牛伟坤 李祺瑶

编辑/崔毅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