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07:00
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性,科学确定实现路径,也需要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重点突破;既需要使都市圈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也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引领、空间开发管制、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5月11日、12日,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天津召开,盘点一年来的工作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共同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北京市委书记尹力强调,要在协同发展中攻坚克难,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当前,城市群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进而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这是经济规律。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但城市间交通一体化水平不高、分工协作不够、协同发展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突出。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这十年,京津冀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让资源合理流动和配置,并通过协同创新实现生产力再造。十年来,千年古都减量“瘦身”,实现人口控制目标,天津和河北发展焕发出新活力。在这一进程中,由通勤圈、功能圈、产业圈组成的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加速形成。探索现代化都市圈发展新路,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生动力之一。

增强都市圈基础设施连接性贯通性,是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重点。以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为抓手,织密网络、优化方式、畅通机制,加快构建都市圈公路和轨道交通网,是培育发展都市圈的关键一招。京津冀三省市牢牢把握交通的基础先导作用,逐渐形成以轨道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区域运输组织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着力打造与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推进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迈向现实。高效密集的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的公路交通网、国际一流航空枢纽、现代化津冀港口群等已取得实质性突破。

而画好“功能圈”促进区域联动发展,激活“产业圈”促进节点城市强链补链,也是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内在要求。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才能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以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清除市场壁垒为重点,营造规则统一开放、标准互认、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环境,才能共同打造区域发展高地。

北京与天津和河北雄安新区聚焦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氢能等重点产业链,正在形成紧密分工协作格局。从落实京津新一轮战略合作协议,到推动“通武廊”等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从创新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管理机制,到建设北京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从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到推动北京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环京地区布局……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正日渐成型。

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的差异性,科学确定实现路径,也需要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顺应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重点突破;既需要使都市圈建设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也需要更好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引领、空间开发管制、公共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作用,改革创新久久为功。

未来,京津冀三地将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加快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