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诉 | 公安部部署“净风”行动 电商平台已无法搜到“特供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9 20:19

北京青年报记者4月19日了解到,公安部部署开展“净风”专项行动,组织全国公安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冒用党政机关、军队等名义,生产、销售所谓“特供”“专供”等假酒犯罪活动。公安部更是表示,凡宣称党政军单位“特供酒”“内供酒”等均系假酒,一旦发现应积极向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举报。

电商搜不到“特供酒” 但仍有商家打擦边球

北青报记者4月19日在电商平台搜索发现,“特供酒”“专供酒”“内供酒”等关键词均显示为“无法找到相关商品”,一些平台甚至搜索“特供”关键词也无结果。不过,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一些“内部酒”“接待酒”仍能在电商平台找到,一些商家更是利用谐音、错别字等绕过平台的监督。

如一款外形与茅台非常接近的白酒,标签上就印着“内部接待酒”几个大字。该酒整箱售价79.9元,但商家却标注称该酒的扫码价是888元。而这种低价的所谓“接待酒”“内部酒”在网上并非没有市场,上文79.9元一箱(500ml*6瓶)的白酒就已经销售了100多单。

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方面是便宜,另一方面一些消费者想要用这种所谓的“特供”商品来“充面子”,这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虽然有的消费者是知假买假,但是仍有一些不法商家将假货当成真品卖。之所以执着于用“特供酒”割消费者韭菜,甚至不惜违法犯罪,主要是这里利润空间巨大。

标上“专用” 假酒当成真酒卖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浙江台州公安机关近日破获一起特大制售假酒案,摧毁了一条集产、供、销一体的假酒产业链,查扣标有党政军机关等字样的假酒20余种1300余箱。

一瓶成本四五十元的白酒,外包装看着像茅台,再标上“XX局专用酒”“XX宾馆接待用酒”等字样,摇身一变成了所谓“特供”“专供”酒,卖出了比真茅台酒还要高的价格。

而在警方的通报中,不少这样模仿着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外观,在名称上加上模糊的前缀,再于外盒上印上“专用”“特供”“接待用”等字样,一瓶假酒就摇身一变成了身份神秘、貌似从某些特殊渠道才能弄到的高档酒。

它们不仅冒充名牌酒,甚至有的酒体本身质量也完全不过关,是实打实的假冒伪劣产品。今年3月,辽宁省公安厅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总队侦破一起四万多箱“特供”假酒案。通过抽样鉴定,这批白酒部分浓度跟标签不符,违反产品质量法,其中部分添加了白酒中禁止添加的香精——甜蜜素,对人体危害较大。

更是由于目前电商直播等销售渠道,难以维权或溯源,以及老酒收藏的兴起,让这种售卖假酒的骗局屡禁不止。

公安部:凡宣称党政军单位“特供酒”“内供酒”等均系假酒

本次公安部部署开展“净风”专项行动,要求坚持以打开路、重拳出击,多管齐下、综合施策,集中侦破一批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案件,坚决摧毁一批犯罪团伙,依法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铲除一批犯罪窝点,斩断一批非法利益链条,整治一批重点地区,有效遏制非法制售“特供酒”犯罪活动,有力净化社会风气,维护党和政府、军队良好形象,切实保障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公安部强调,要突出打击重点,紧盯“特供酒”生产、销售、运输、存储等环节,重点打击制售“特供酒”包材犯罪,彻底摧毁非法印刷商标、党政军专用标志的地下“黑窝点”。要针对重点地区地域性职业制假犯罪特点,深入开展源头打击,在假酒的主要生产、消费地区,组织开展集群打击,有力斩断“产供销”犯罪链条。要加强对电商、直播、社交平台等网上重点部位的巡查,对摸排掌握的重大线索,集中破案攻坚,实施全环节、全要素、全链条打击。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这并非国家监管部门首次对“特供酒”重拳出击。早在2020年9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就组织开展清理整治网络销售和宣传“特供”“专供”标识商品专项行动,重点针对食品酒类、饮料、保健食品箱包等商品。主要查处以“RMDHT”“ZXYJ”“QGRD”“GYZY”“JD”等拼音缩写、汉字谐音等“暗语”方式,在销售商品的包装、标签以及发布的信息、介绍中或商品广告中,使用“特供”“专供”及类似内容的行为。

公安部食品药品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始终保持对生产、销售所谓“特供酒”等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坚决依法严惩。同时,也提示广大消费者,网上购买高档酒品需谨慎,凡宣称党政军单位“特供酒”“内供酒”等均系假酒,一旦发现应积极向公安机关或有关部门举报,避免落入消费“陷阱”,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

“专供酒”是如何消失的

虽然专供商品、特供商品确实曾经存在过,白酒还是其中一大品类,但早在2011年,原工商、工信、商务、质检等四部门就联合开展了清理整顿部分商品滥用“特供”“专供”标识专项行动。 

2013年3月,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的通知》,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及所属行政事业单位使用、自行或授权制售冠以“特供”“专供”等标识的物品。

同年12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酒类企业不准生产标注有“特供”“专供”“专用”等字样的白酒。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