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买了很多书,读不下去怎么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0 12:00

◎邱岳

如题,这可能是个挺普遍的问题。我的想法如下:

1.别急着给自己“定罪”

我不觉得这是个“挺大的问题”,这算什么问题呢?连不读书都算不上多大的问题,不必有焦虑和挫败感。满腹经纶始于毫末,心情放松一点更利于问题解决。

2.每次只读三页

我曾经看到一个说法,关于如何去做很重要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方法很简单,就是告诉自己只做五分钟就好。很多时候只要坚持做了五分钟,我们就能够进入状态,继续做下去了。而如果没有坚持下去,只做五分钟也很好,起码这是一个“完成了任务”的暗示。读书也是一样,我们焦虑于读书不够快,可能是因为我们在翻开第一页的时候,就希望尽快读完它,所以只要我们还没有读完,就会着急。于是不断关注阅读进度,而不是关注于书的内容。后来我借用了这个办法,每次有时间读会儿书,我都告诉自己只读三页就好,以三页为目标,心态会放松很多,经常就可以读出十几页甚至几十页。即便真的只读了三页,阅读碎片积少成多,其实一本书也很快就可以完成。

3.出声读,用手指指着读

很多关于读书的理论都建议读书时不要出声,也不要默读,这是因为文字先转变成声音,再由听觉神经进入脑子去理解,效率不如让文字直接通过视觉神经进入脑子。所以养成出声或默读的习惯,会影响阅读速度。

而我的建议却恰恰相反,要出声(或动一动嘴唇在心里出声),而且要用手指引导视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最多的精力,让我们更容易在阅读中集中注意。有时候我们手里捧着书,眼睛盯着纸,脑子却开始走神,进入无意识的神游状态。所以如果我们能调动尽可能多的脑力,眼睛盯着看,嘴里跟着读,耳朵竖着听,就没有余力走神儿了,更容易集中在阅读上。我在难以集中精力的时候就会这么做,读上一两页进入状态之后,再改为默读或跳读,稍稍提速。

4.动笔

这是我的个人阅读习惯之一,跟出声和用手比划有些类似。

对我来说,不动笔是很难阅读的,有时我会画线,有时我会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下想法,这会让我始终跟书有互动,从而更容易集中精力。而且留下的标记和笔记,还能够引导我重复阅读同一本书。

5.假想跟作者互动,挑战他或她

我在读书时经常带着挑衅的状态,作者说什么我就努力举出反例,或挑他的逻辑漏洞,质疑他的论述过程。进入一个假想的“辩论”状态,从而避免读浮于书,不知所云。

这也是我评价一本书的方法之一,如果我提出的质疑作者能很快在后面的文字中接住,我就会偏向于认为这是一本更加深思熟虑的好书。否则,我难免会怀疑作者写得匆忙,或思虑不周。

6.在书中找到抓手

为什么我们读书过眼就忘,难以留下印象?为什么很多书看着觉得有道理,却没办法在现实中实践?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能在书中找到生活的抓手。

如果可以带着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去读书,我们会更容易深陷其中。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找一个抓手,把书中描述的人想象成身边的人,或把书中描述的困局想象成身边的困局。让亲身的经历在书中浮现,书对我们的意义就有所不同了。不要让书和生活成为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7.再读一遍

只要书不是太糟,我几乎会在读完一本书之后立即重新读一遍(小说除外),而第二遍读同一本书的收获往往比第一遍还要大一些。

第二遍读书不会字斟句酌,而是根据第一遍读的时候留下的标记,相对快地整体通读。看看之前留下的问题有没有被解决,也看看整本书的结构和论述框架是什么样子。也会随手记下值得摘抄的段落和读后感。

8.把手机放得远一点

你也可以把手机放在身边,但控制自己不去动它,只不过我觉得没有必要无谓地消耗自制力,眼不见心不烦,放远一点好了。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