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四十载关公情 舞台演绎英雄梦
新华社 2024-04-02 19:00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在山西太原,一位晋剧演员在舞台上扮演关公40年,演绎忠义仁勇,书写梨园佳话。

武凌云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家中练习(3月26日摄)。武凌云出身梨园之家,自小在父母和长辈的口传心授下学习晋剧。他12岁进入剧团,勤学苦练,塑造了许多经典角色。1999年,武凌云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武凌云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家中练习(3月26日摄)。作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晋剧起源于山西中部一带,又叫“中路梆子”。晋剧唱腔丰富,旋律婉转,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2006年,晋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凌云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家中为演出做准备(3月26日摄)。

左图为武凌云获得“梅花奖”时留影(资料照片);右图为2024年3月26日,武凌云在位于太原市杏花岭区的家中留影(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武凌云(中)和团队成员在福建省南安市洪濑镇演出(3月16日摄)。

在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太原大关帝庙,武凌云(右)和扮演关平的王胜军整理头饰准备上场演出(2月23日摄)。

在太原大关帝庙,到此练习的晋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武凌云披挂戏装,一手持青龙偃月刀,一手掠须,威风凛凛,举手投足间显现关公风范(2月23日摄)。

在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扮演关公的武凌云(中)和扮演关平的王胜军(右)、扮演周仓的程利恒(左)在文化展演活动上表演(2月23日摄)。

在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武凌云在文化展演活动上表演(2月23日摄)。

在太原市迎泽区庙前街,扮演关公的武凌云在文化展演活动上表演(2月23日摄)。

武凌云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查阅资料(2月6日摄)。从1985年开始,21岁的武凌云排演关公戏,与关公结下不解之缘。为了演好关公,他熟读三国系列书籍,借鉴老一辈艺术家和其他剧种对关公的演绎,不断从雕塑、绘画、皮影等艺术中揣摩关公的一言一行。每逢遇到关帝庙,他总进去瞻仰,详细观察、记录其中的关公造型,揉入自己的表演。武凌云说:“以‘忠义仁勇’著称的关公,深受各地人们喜爱。演关公,就是要学关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舞台内外,武凌云秉持“学关公、做关公、演关公、悟关公”的信念,持续研究关公文化的内涵。

武凌云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整理道具(2月6日摄)。

武凌云在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一边研读剧本,一边清唱(2月6日摄)。

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武凌云上台演出前检查道具(2月2日摄)。

在太原市迎泽区,武凌云为上台演出做准备(2月2日摄)。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关公戏成为武凌云表演的代表作。为了传播关公文化,武凌云和团队不间断在国内外演出,从乡村的古戏台到学校的小礼堂,从古建筑前的露天广场到直播镜头前的方寸天地,从三晋大地剧场到国外艺术节的舞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在东南亚演出的时候,有观众称赞武凌云为“活关公”,表达对他的喜爱。对此,武凌云说,“我只是活跃在舞台上的关公,为了展示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活到老、学到老。”

武凌云在太原市迎泽区的一场警民联欢会上演出(2月2日摄)。

在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的一场警民联欢会上,武凌云(左)和观众互动(2月2日摄)。弹指一挥间,数十年的舞台生涯,在武凌云身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因长期佩戴头饰拉拽脸部皮肤,一道道皱纹向他的额头和双鬓方向延伸。到了退休年纪的他,深感艺无止境,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任在肩。他说,“只要观众喜欢,我愿一直演下去。”

武凌云(前中)在太原市杏花岭区新建路小学校与小朋友交流(2023年6月26日摄)。未来,武凌云计划继续通过非遗进校园、送戏下乡、海内外演出等形式,传承推广传统晋剧的艺术魅力,让关公美名广为流传。

摄影/新华社记者 詹彦 杨晨光

编辑/杨小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