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险守2700点,地产项目白名单火速落地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02-03 21:57

沪指险守2700点,平准基金呼声再起

2月2日,A股开盘大幅下挫,午后跌势加速,上证指数一度触及2666.33点,创2020年3月24日以来新低;深证成指最低下探至7840.62点,创2019年2月12日以来新低;创业板指最低下探至1512.06点,创2019年8月16日以来新低。

随后尾盘回升,形成“深V”反弹,截至收盘,上证指数报收2730.15点,收复2700点关口。

开年首月,上证指数已累计下跌6.27%,深证成指跌幅13.77%,创业板下跌16.81%,均创下2015年熔断以来单月最大跌幅。

随着市场持续深度调整,市场关于推出平准基金的呼声再起。此前有传闻称,监管层面正在考虑多项支持工具,稳定资本市场运行,其中就包括设立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的股市平准基金,用主要来自中国境外机构的资金,由沪港、深港通投向A股。

【点评】所谓“平准基金”,又称干预基金或稳定基金,一般是指政府通过特定的机构以法定方式设立的基金,用来稳定市场。从各国经验来看,平准基金具有提振股市信心、推动股市发挥经济“晴雨表”的作用。

目前市场悲观情绪到达极致,市场进入非理性下跌状态。不少人呼吁,平准基金入市时机已至,应加快设立,为市场注入增量流动性,扭转市场预期。而对于平准基金的形式、规模、资金来源等,则需要进一步审慎研究。

上海广州苏州调整限购政策

继上周末广州调整限购措施后,本周更多一二线城市加快跟进。

1月30日,苏州市宣布全面取消城六区限购措施,买房不再限制套数,成为核心二线城市中第一个正式全面取消限购的城市。

同日,上海宣布放开在沪非户籍单身人士的购房限制,规定自1月31日起,在上海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已满5年及以上的非上海市户籍居民,可在外环以外区域(崇明区除外)限购1套住房。

在此之前,1月27日,广州释放了一系列楼市新政,在新一轮楼市松绑中再打头阵。其措施包括:在限购区域范围内,购买建筑面积120㎡以上(不含120㎡)住房,不纳入限购范围;支持“租一买一”和“卖一买一”,居民出租房屋并备案,或者挂牌出售房屋,购买住宅的时候核减名下住房套数等。

【点评】有观点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调整到位,甚至超调,要尽早取消没有必要的限制政策,恢复市场信心。

1月26日,住建部提出,要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一城一策,用好政策工具箱,充分赋予城市房地产调控自主权,各城市可以因地制宜调整房地产政策。随后,广州迅速响应,打响本轮放松限购第一枪;苏州、上海接力,加快了放松的步伐;接下来,预计更多一二线城市将跟进。分析认为,2024年将迎来限购全面放松的一年,各地或针对改善型需求进行更多松绑。

房地产项目白名单火速落地

住建部作出相关部署后,本周,各地房地产项目“白名单”工作火速推进。

1月26日,住建部召开会议,明确各地以项目为对象,抓紧研究提出可以给予融资支持的房地产项目名单,协调本行政区域内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精准有效支持合理融资需求。

1月30日,房地产项目“白名单”首笔贷款在广西南宁落地,金额3.3亿元。

1月31日,重庆住建部门发布消息,已筛选出首批314个房地产项目进入白名单,融资需求约830亿元,涉及22家融资机构。内蒙古相关部门称,1月底前,具备条件的盟市推送第一批项目名单;2月底前,各盟市推送第二批项目名单。成都宣布,完成第一批白名单审核,涵盖227个房地产项目。

【点评】房地产企业出现债务风险,不代表其所有的房地产项目都有风险。所以,相比于房企白名单,房地产项目白名单风险系数更低、盈利前景更清晰,银行放贷动力更足。以项目为载体给予融资支持,可以避免金融机构对债务违约房企的所有项目搞“一刀切”。

这次从住建部牵头下,到各地“房地产项目白名单”落地,其推进速度超出预期,有助于政策支持效果尽快显现,出险房企有望迎来实质性利好。

2023财政收入继续恢复性增长

2月1日,财政部公开2023年财政收支情况。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1.7万亿元,同比增长6.4%。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约27.5万亿元,同比增长5.4%。

其中,税收收入约18.1万亿元,同比增长8.7%。税收收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约为83.6%。非税收入约3.6万亿元,同比下降3.7%。

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约7.1万亿元,同比下降9.2%。其中土地出让收入约5.8万亿元,同比下降13.2%。

分区域来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收入分别增长6.7%、6.9%、10.7%、12%,全国31个省份财政收入全部实现正增长。

财政部副部长王东伟在当天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去年财政部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高质量发展。预计2024年财政收入将会继续恢复性增长,财政支出将继续保持必要强度。

【点评】2023年财政收入呈现出恢复性增长,主要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也与2022年实施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拉低基数有关。税收收入增速超过非税收入,表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结构有所优化。但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土地出让收入依然负增长。

2024年,积极财政政策将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财政支出将保持适当强度,财政形势总体仍将处于紧平衡态势。

制造业PMI结束连续三个月回落

国家统计局1月31日发布数据显示,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2%,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三个月的回落,制造业景气水平有所回升。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高于临界点,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低于临界点。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0.4%,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型企业PMI为48.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7.2%,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特约分析师张立群表示,1月份PMI指数小幅回升,表明经济趋稳因素有所增加。生产指数、采购量指数均有回升,表明企业生产有恢复迹象。与开年以来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大省积极谋篇布局,在提振经济方面勇挑重担的努力相一致。同时也要注意到,订单类指数仍然低于荣枯线,反映需求不足企业占比仍接近60%,需求收缩的制约仍然突出。

【点评】1月数据显示,制造业、非制造业和服务业PMI指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回暖;分项指数变化也显示,制造业国内外市场需求均趋稳回升,企业生产活动加快增长,四大行业和大中小企业协同回稳。整体而言,2024年经济实现了平稳开局。接下来应继续深化落实各项稳经济促增长扩需求政策,同时积极优化各地营商环境,充分释放经济活力,为接下来的经济回稳向好运行巩固基础。

迈瑞医疗高溢价并购惠泰医疗

1月28日,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科创板公司惠泰医疗同时发布公告称,迈瑞医疗拟通过全资子公司协议受让惠泰医疗合计24.61%的股权,并取得惠泰医疗的控制权,涉及资金规模约66.5亿元。如全部收购计划顺利实施,迈瑞医疗将持有惠泰医疗24.61%股份,成为惠泰医疗第一大股东及控股股东。

惠泰医疗是国内电生理等心血管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其主营业务为电生理、冠脉通路及外周血管介入等产品,于2021年1月7日在科创板上市,也是科创板“第一高价股”。

不过消息公布后,两家公司股价走势迥异。29日,迈瑞医疗股价跌幅达到5.39%,惠泰医疗股价则上涨4.57%。

【点评】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心血管领域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迈瑞医疗收购惠泰医疗,意在快速切入这片蓝海。不过,迈瑞医疗收购价较惠泰医疗1月26日收盘价溢价高达25%,被指“买贵了”,在市场本就不好的情况下,投资者不买账也非常合理。

这笔交易也成为科创板首单“现金A收A”实现控制权转让的案例。今年以来,多家科创板公司发布重组预案。分析认为,在科创板市场大幅调整、相关指标处于历史低位的背景下,代表“硬科技”的科创板或迎来价值重估机会,围绕科创板公司的产业整合有望加速。

美联储3月降息无望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1月31日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维持在5.25%至5.5%之间不变,并暗示暂时不会降息。

这是美联储连续第四次维持这一利率区间不变。美联储在当天发表的声明中说,在更有信心确定通胀率持续向2%的目标迈进之前,降低利率“是不合适的”。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联邦基金利率很可能处于本轮紧缩周期峰值。如果经济发展与预期大体一致,美联储将开始调整政策力度。但他同时表示,根据本次会议,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不太可能在3月达到信心水平,并确定3月是采取行动(降息)的时机”。

议息会议过后,美股三大股指显著下挫,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

【点评】美联储年内降息的方向明确,博弈点在于降息的节点、节奏以及幅度。相比2023年12月的议息会议,本次会议鲍威尔表态更加鹰派。市场认为,美联储3月降息可能性大大降低,5月是否降息也不能完全确定。而且目前美国经济呈现韧性,金融条件有所宽松,也给予了美联储不急于降息的底气。

印度称2027年成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印度财政部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到2027年,印度GDP预计达到5万亿美元,将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中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报告称,由于对实体和数字基础建设的投资促进了供应链和制造业发展,2024~2025财年印度GDP增速可能接近7%。这将是印度连续三年实现7%的增长。

2023~2024财年,印度GDP增速达到了7.3%,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点评】近年来,印度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之一。得益于经济表现,印度股市也非常亮眼。在欧美国家推动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加上人口红利和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印度经济普遍被看好。

不过,印度经济也有其短板。印度以服务业为主导,制造业占比较低。为此,印度政府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印度制造”计划,但其饱受诟病的营商环境和劳动力“结构性倒退”等瓶颈,将是印度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主要挑战。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 “白名单”应进尽进
上海证券报 2024-11-25
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 “白名单”应进尽进
上海证券报 2024-11-23
多地公布房地产“白名单”项目最新进展
证券时报 2024-11-13
事关房地产“白名单”!两部门最新部署
证券时报 2024-11-07
4万亿“白名单”信贷落地进行时 房企:保交付就是稳信心
财联社 2024-10-29
4万亿“白名单”信贷落地进行时 房企:保交付就是稳信心
财联社 2024-10-28
LPR迎最大历史降幅,存量房贷利率批量调整落地丨一周热点回顾
第一财经 2024-10-26
“白名单”项目扩围是保交房的重要保障
第一财经 2024-10-1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