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了解战国时代,读这一本就够了 ——杨宽《战国史》新版面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8 20:00

《战国史》是杨宽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断代史的一部名著。作者充分吸收学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融会贯通,成就这部集大成的《战国史》。本书着重论述战国时期从分裂割据走向统一,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发生的重大变革和发展,真实地再现了战国时代风云变幻、剧烈变革、百家争鸣、英才辈出的历史与社会状况,是当代战国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一座巍峨高峰

杨宽(1914—2005),字宽正,上海青浦人,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是继顾颉刚之后“古史辨派”的代表和集“疑古”的古史学大成之人,也是复旦大学历史系与周谷城、谭其骧并列的首批博士生导师,同时还是上海博物馆、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的重要创建者和最初的主持工作者。

他的一生,著述宏富,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度量衡史、古史分期、古代农民战争、重要历史人物、历史地理、文物考古、学术文化、陵寝都城制度等,在诸多领域均作出开创性的贡献,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深远的影响,可谓是20世纪中国史学界的一座巍峨高峰。

杨宽先生少年时即有志于学,高中时代已发表多篇具有分量的论文。当时他对墨学兴趣极大,遂认真攻读钻研,16岁写成人生第一篇学术论文《墨经校勘研究》,得到时《燕京学报》主编容庚先生的赞许。在光华大学国文学系学习期间,他师从吕思勉、蒋维乔、钱基博等大家。24岁时,他发表《中国上古史导论》,提出“神话分化说”,补充并发展了顾颉刚的“层累造成说”,被顾颉刚、童书业誉为“古史辨派”的生力军和集“疑古”的古史观大成之人。1936年大学毕业后,他参与上海博物馆筹建工作。1937年9月被广东省立勷勤大学聘为讲师,1938年暑假回到上海,先在湘姚补习学校任历史教师,后在光华大学和诚明文学院教书。1940-1941年曾赴苏北参加抗日宣传工作。

隐居故里,潜心编辑战国史料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日军入侵上海租界,“孤岛”沦陷后,杨宽先生举家回青浦乡下避难,并专心于战国史研究。在潜居故乡期间,他开始着手战国二百四十年历史的史料编年辑证工作,这为日后铸就《战国史》这一经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战国史料编年辑证》才宣告杀青,而这也是他所有著述中历时最久、最费功夫的一部,解决了战国年代学中诸多重要的问题,并在200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早在1953年,出版一套由当代一流学者撰写的断代史,列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的重点图书出版计划。为此,出版社专门约请了杨宽、王仲荦、胡厚宣、邓广铭、王玉哲等一批学术精英担任作者。其时,杨宽先生正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兼任教授,主讲“春秋战国史”“先秦史料学”等课程。他对课堂讲义作了补充和修订,完成了第一版《战国史》,约20万字,并于1955年送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他自称:“我所以要写一部《战国史》,因为在中国古代社会历史进程中,春秋、战国之际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一系列变革,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成为秦、汉以后两千多年经济和政治制度的蓝本,文化学术思想上各种流派的渊源。”而正是基于前期对战国相关史料的扎实考订,因此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才能全方位地展现出战国这一“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历史长卷,受到学界和史学爱好者的普遍欢迎。

三订其稿,五十年成就断代史经典

1955年第一版《战国史》问世后,杨宽先生继续推进其研究,不仅考察了战国以前西周、春秋的社会和历史,而且对战国以后秦汉时代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因此深感重新认识和改写处于二者转变时期的战国历史是非常有必要的。从1972年起,他基于新的认识发现,并结合最新的考古发现、新史料,改写《战国史》,重新阐释了春秋战国间农业生产、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引起社会制度的变革,各国先后推行变法,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从七强并立最后由秦完成统一;并对思想上的“百家争鸣”,文化、史学等新发展有了更丰富的阐述。相比旧著,新版《战国史》的篇幅增加了一倍,并在1980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受读者欢迎。

几年后,已逾八旬高龄的杨宽先生又对《战国史》从观点和材料上作了重大修改,于1998年推出了增订版《战国史》,这就是我们今日所读到的最终版《战国史》。经过将近半个世纪,杨宽先生的《战国史》通过三次增补、修订,字数从20万字扩展到43万字,再到56万字,知识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学术食粮,同时也沉淀为了永恒的经典。著名先秦史家王子今这样评价杨宽先生的《战国史》:“这部断代史研究的经典,不仅可以看作上一世纪古史研究高水准成果的一个纪念,又为学界新人提供了具有标范意义的学术样板。”

杨宽先生的一生都交付给史学研究,70多年的学术生涯留下了10多部学术著作和300多篇论文。正如杨宽先生长子杨善群所言:“像父亲那样,一个人一生能够完成这么多的高质量的史学著作,在学术界是很罕见的。”晚年的杨宽在其自传中坦露初心:“我决心要为阐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而努力,我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和博物馆工作都是为了这个目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