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从微观小切口看2024年宏观经济大方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10 16:28

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明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一系列重要部署传递出2024年经济工作新动向。

大众看2024年经济工作总基调,不像经济学家了解得透彻,甚至不太理解政策用语和经济学词汇,但宏观经济和社会民生密切相关。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虽然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足够韧性,前三季度经济增长5.2%,在全球依然属于“中高速“增长,人们还是体会到“疫情疤痕”带来的副作用。

宏观方面,我国依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中观方面,供给侧和需求端也都需要同步提升质效;微观方面,依然存在着就业严峻和收入减少、市场预期和公众信心降低等不利因素。宏观经济对中观市场和微观民生的传导,让人们的体悟更真切与现实。故而,从微观小切口或日常民生观去审视2024年经济总基调,更能引发国人共鸣。

从2023年的经验看,中央提出2024年“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可谓精准到位。2023年中央设定5%的经济增长目标,到三季度经济增长实现5.2%,凸显宏观经济政策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既体现“稳”的特点,也彰显“亮”的亮点,更突出“向好”趋势。

2023年宏观经济稳中有进,向好趋势已成,虽然基础尚待巩固,但也给2024年宏观经济“更稳”“更进”“更好”夯实了基础。在出口止跌回升、投资(特别是民营投资)向好和消费动能稳固的基础上,三驾马车的引擎动力,足以给2024年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能。但是,房地产市场风险尚未完全出清,就业市场也不达预期,收入愿景也不尽人意,市场需求相对疲弱,因此更需要稳中有进的总基调。必须把握好“稳”和“进”的节奏,宏观调控需尊重客观规律,通过优化结构和改善发展质量实现“稳中有进”。

从民生预期看,最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但还要有继续过苦日子的打算。毕竟,外部压力还在,内部困难犹存,民生关切增加就业和提高收入,绝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更多时间和耐心。这就需要宏观调控和民生愿景同频共振。特别是面对房地产市场尚未出清的存量风险等问题时,人们需要稳住阵脚,既要有去风险的市场意识,又不为市场盲从信息所左右,尽量配合政策节奏释放刚性购房或改善住房需求。在此基础上理解“先立后破”,就不会偏离政策轨道,也不会影响民生体验。2024年,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还会继续,解决存量问题,特别是头部房企的问题,至关重要,释放其中风险,实现保交楼,既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也是为了慰藉民生,因此必须“立”在“破”前。

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既体现“稳”也彰显“进”。众所周知,多年来,中央始终坚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中央政策“稳”的基调,但“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则体现“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更彰显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稳中有进”。

就财政政策而言,适度加力是可以理解的,无论是做加法的投资还是做减法的减税降费,都能给经济注入活力和动力。适度加力和提振增效缺一不可,高质量发展阶段不可能再以粗放投资进行“烧钱买增长”,而是好钱用到刀刃上,而且减税降费做减法除了普惠更需精准补短。

如重点减轻中小微企业的税费负担,夯实实体经济基础。就货币政策而言,精准有效的目标之一也是解决中小微企业结构性的资金难题(融资难、融资贵)。此外,适度释放流动性,让更多流水滋润市场,也是稳增长惠民生的应有之义。由于美欧市场尚未完全终结加息周期,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也具有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的特点。

对民生体验看,就业、收入、消费最能体现民生获得感和幸福感,归根到底还是“钱”字。民生荷包容量多寡,要看市场是否繁荣,要看市场主体经营状况,同样也离不开资金流动性。这就需要政策货币政策的双向支持。

看2024年经济工作主调,宏观政策是否有效,既要看市场表现,也要看民生体现。数量并举、质效兼具,才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文/宇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