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中小学心理教师被边缘化”当引起警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4 15:58

中小学心理教师,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防治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根据媒体调查发现,这一群体在学校面临尴尬处境:“学校看重的就是成绩,我们这个学科又不考试,自然会被边缘化”“没出事时几乎隐形,出了事又会被推到风口浪尖”……(12月4日《半月谈》)

媒体调查发现,当前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不足的情况比较突出。比如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不足10人;截至2022年10月,贵州省共有中小学心理教师10664人,其中专职教师814人,占比7.63%。专职不够兼职来凑,一名心理教师负责数千名学生的现象并不鲜见。尽管相关单位组织的培训数量不少,但普遍缺乏针对性,对他们提升专业能力难有帮助,且许多培训和督导服务需要自费,制约着心理教师成长。

心理教师“千里挑一”,按说是学校的香饽饽,但事实恰恰相反。在部分中小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并未落到实处,心理教师、心理教育被边缘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有心理教师反映,年级领导称“班主任也能做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专门开课”。多名心理教师表示“我们做的事情很多、很杂,但心理课没有考试,工作成果得不到体现”。同时,心理教师在评职称和收入待遇等方面,较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明显处于劣势。

中小学心理教师、心理教育被边缘化的背后,折射的是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近年来,中小学生抑郁、焦虑、自伤等问题频发,日益引发社会关注。《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患抑郁症的人中30%是18岁以下青少年,其中50%是在校学生。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多发频发,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不与心理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心理教师被边缘化有一定关系,对此当引起警惕。

毋庸置疑,孩子们急需得到专业的心理教育与引导,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成为一项拖不起的任务。今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全方位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确要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

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改变心理教师、心理教育被边缘化问题,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有必要为专职心理教师适度扩大编制,严格按规定要求落实专(兼)职心理配备。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增加心理教育的课时比重,并保障心理教师专职专干。建立心理教师定期培训和督导制度,提高心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常态化开展心理教师集中教研活动。支持和鼓励建立心理教育名师工作室,不断提升教师专业水准。

提升心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让心理教师同其他教师一样在教育岗位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还需政府、学校、社会和心理教师的共同努力。比如在政府层面,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在职称评审、收入待遇、评优评奖中给予适当倾斜,改善心理教师的发展状态;在学校层面,对心理教师的工作绩效进行合理界定和分配,作出具体的制度安排;在社会层面,破除“重学习成绩、轻心理健康”等偏差,形成支持学校心理教育的合力。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