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四川科技馆看“硬核”科技 听专家揭秘稻城天文选址
成都商报 2023-11-11 17:35

一年一度的科学盛会又来了!

11月9日,“中国科学院科学节·2023(成都)”系列活动开幕式在四川科技馆举办。本次系列活动的主题是“走进稻城大科学装置”,特邀稻城天文科学园选址专家刘煜教授讲述科学家们在稻城建设大科学装置的有趣故事。活动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成都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系统单位主办。

为期约一个月 中科院的“硬核”科技都来了

作为此次科学节的重磅环节之一,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年度巡展(成都站)于9日在四川科技馆同步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约一个月时间。

展览期间,包括FAST天眼、上海光源、力箭一号、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在内的多个中国科学院标志性科技成果模型将一一亮相,让大众近距离感受科学。

今年6月7日,力箭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采取“一箭26星”方式,将搭载的试验卫星顺利、安全地送入预定轨道。力箭一号总长约30米,起飞推力200吨,可以将1.5吨重的航天器送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这枚大运力、高可靠的火箭到底长啥样?在此次成果展中,你能一睹它的模样。

除了大国重器外,此次陈列出的展品里,还有人工合成淀粉这一类影响世界的颠覆性科技成果。淀粉是面粉、大米、玉米等粮食的主要成分,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其主要由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进行合成。除了光合作用外,有没有效率更高的二氧化碳生产淀粉的方式?

为此,中国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新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了淀粉,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的转变成为可能。

“兴隆湖科学大讲堂”开讲 揭秘稻城高海拔天文台选址

作为科学节配套活动之一,“兴隆湖科学大讲堂”也被搬到现场。此次分享嘉宾是西南交通大学天体物理中心负责人刘煜,他分享了稻城高海拔天文台选址的背后故事。

由于优越的天文观测条件,稻城一直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扎堆”之处。在过去10多年里,刘煜的一项重要科研工作就是天文台选址——2008年,刘煜进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工作。当时,国内的一些太阳观测基地,参数质量离下一代望远镜的址点要求仍有差距。在此之前的2003年,国家天文台已经部署并启动了重大科研计划——中国西部天文战略选址。随后成立的中国太阳西部选址队,正是为了寻找适合下一代巨型太阳望远镜的一流址点。

“我们的足迹遍布青藏高原所有的高海拔地区,包括云南的迪庆香格里拉,一直延伸到了新疆地区。”作为选址队队长,在远程调研阶段,稻城进入了刘煜的视野之中:当地晴天数、晴夜数、大气视宁度、透明度等关键参数都能满足天文观测的需求。

在刘煜的推荐下,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下称:拉索)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曹臻也锁定了这一区域,并进行了拉索的选址。

刘煜参与了一系列重大科学装置的选址。他表示,选址是一门科学,不光要用眼睛去看,还需要采集有效数据,用结果说话,其间还要做不少观测设备的科研突破。

刚做选址时,国际上有不少人泼冷水:“他们都说中国没有好的台址。后续拉索的一系列亮眼表现,就是反驳他们的最好证明。一流的台址一定会吸引一流的人才,就可能产出一流的成果,其间还会促进一流科研水平技术发展。面对浩渺宇宙,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大国重器。”刘煜说。

文/彭祥萍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