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活动空间和形式,北京中小学这样破解“课间圈养”难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1-07 12:01

最近,“课间圈养”话题引起热议。不少家长反映,课间学生只有喝水、上厕所才被允许离开教室;即使能到教室外走动,也不允许上下楼或到操场上自由活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对此作出回应,将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北京的中小学正在破解“圈养”问题,让孩子们充分享受快乐课间。

家长呼吁“自由跑跳”的课间

“拖堂3分钟,提前坐好2分钟,课间哪有10分钟?”连日来,网友对“消失的课间10分钟”的调侃,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窦女士的儿子今年刚上初一,她说:“孩子之前跟我说过,课间上个厕所就结束了。前几天,老师给我发过孩子中午去操场打篮球的照片,说违反学校规定,怕发生意外。”

“老师不让孩子出教学楼,只有中午休息,全校才会轮流到操场活动。”杜女士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她坦言,虽然学校的要求没有网上议论得那么夸张,但确实让人觉得有点憋屈,“我跟儿子讲自己小时候到操场上跳皮筋、丢沙包、打雪仗的场景,他特别羡慕。”

记者随机采访了20余位家长,活动时间和空间不足是家长们对“课间10分钟”的普遍印象。不少家长表示,理解学校的规定是担心学生出教室“打闹”发生安全事故,但也希望孩子们能享有自由的课间,能跑一跑、跳一跳。

用游戏唤回“消失的10分钟”

“课间圈养”怎么破解?不少学校主动破题,把课间真正还给孩子。

在北京一六一中学主校区,课间被延长到了15分钟。“课间活动做什么,学生自己做主。”该校党委副书记马越说,比如,学生们可以到操场上玩,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都可以自取使用;有的楼层公共空间设有钢琴,感兴趣的学生会去弹琴、欣赏音乐;还有学生会去找老师答疑,或者去专业教室为下节课做准备,“我们不会限制学生,到点儿回来上课就行。”同时,为了保障课间15分钟全部归学生所有,该校教学处开展的定期评教评学中,“是否压堂”是重点调查项目之一,学生们也可以通过不同渠道“维权”。

保证课间时长的同时,还有学校主动“挖潜”,拓展课间活动空间和形式。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不仅在楼道里设置了走迷宫等益智游戏,各班还都配有玩具箱和微型图书馆,“有棋类、手工类的游戏,还有两百多本图书,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该校校长张文凤介绍,每天上下午的大课间和中午午休,学生们各有30分钟的休息时间进行户外活动,“可以到攀爬架、沙坑等校园里的各个角落尽情玩耍,有老师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海淀区翠微小学根据各校区情况,因地制宜开展课间活动。例如,本校区开展劳动教育系列活动,学生们会在各班的“一米菜园”,为自己种的植物浇水、松土;西校区操场上,学生们不仅可以组队打篮球, 还可以做“丢手绢”等传统游戏;南校区在楼道内摆放了书柜、哈哈镜、合唱台、钢琴等设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活动。

别让安全担忧成为羁绊

采访过程中,也有老师坦言,学校之所以采取课间“圈养”方法,最直接的原因是避免发生校园安全事故。

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陈苗苗看来,保证孩子享有课间10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学校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她建议,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意外事故防控机制及保险制度,学校也要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把课间10分钟的保障工作纳入考核指标中,提高教师对课间的管理重视程度。做好家校沟通,提升家长对安全共建的认识和理解,促进相互包容。”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中小学校安排课间休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课间休息,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明确,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教育部将进一步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坚决纠正以“确保学生安全”为由而简单限制学生必要的课间休息和活动的做法。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唤醒“课间十分钟”并没有想象的难
中国教育报 2024-05-21
四部门:中小学校每节课间应安排学生走出教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2
人民网评:课间十分钟要“有得玩”还要“玩得好”
人民网评 2024-03-06
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卡”在哪
中国青年报 2023-12-29
教育部鼓励课间10分钟走出教室,记者追踪:部分学校仍未改观
新华社 2023-11-1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