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次前往中国演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支到访中国的美国交响乐团。当年9月,费交来华不仅献上多场演出,还与代表中国交响乐最高水准的中央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的前身)进行艺术交流和联欢活动。此次中美艺术的“破冰之旅”为中美两国人民增进了解、加深友谊翻开了新篇章。
为纪念首次访华巡演50周年,2023年11月10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纪念费交访华50周年音乐会将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中国交响乐团(以下简称“国交“)和费城交响乐团(以下简称“费交“)的13位演员将携手用音乐述说“跨越半个世纪的友谊“。
10月30日,国交艺术沙龙”第六期《跨越海洋的握手—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50周年》在京举行,原中央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党委书记朱信人和原中央乐团小提琴演奏家杨实作为亲历者,讲述了1973年9月15日费交来中央乐团交流背后的故事。
原中央乐团小提琴演奏家、党委书记朱信人
音乐是共通的语言 两团指挥分别执棒中央乐团完成世界性合作
1973年9月14日,在指挥家尤金·奥曼迪的带领下,费交首次在中国举办音乐会,开创美国交响乐团访华演出的先河。1973年9月15日,费交一行人来到了位于和平里的中央乐团院内,与中央乐团的艺术家们进行艺术交流和联欢活动。当天,指挥家李德伦代表中央乐团向奥曼迪介绍了乐团历史和基本情况。随后,奥曼迪和乐手们饶有兴致地观看了中央乐团精心准备的内部演出。李德伦先是选择了刚由中央乐团创作组组长吴祖强改编而成的弦乐合奏曲《二泉映月》,颇具东方神韵的旋律一下子便吸引住了奥曼迪。
“《二泉映月》演完以后,奥曼迪和他们乐队的队员特别喜欢这首作品,马上提出来要得到这部作品的总谱,他们回去以后要演。”回忆起这段经历,朱信人无比自豪的表示,“这部作品是吴祖强在前一年刚刚创作完成的作品,是一部非常新的作品,首次演出马上就可以传出去,这就直接实现了中国作品走出去。”
随后,李德伦又指挥乐队演奏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挥完第一乐章,突发奇想的李德伦转身将指挥棒递给了奥曼迪,邀请其指挥中央乐团完成第二乐章。奥曼迪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接受了李德伦的邀请。“因为我们大家语言不通,他也不用多说,大家很快就投入到音乐里面,他自己也感觉到这个乐队很听话,也很灵敏。”朱信人表示,奥曼迪第一次指挥中国的乐队,他的风格也与李德伦很不同,但演奏起来流畅、和谐。中央乐团的队员一开始还有点担心看不懂他的手势,但几个动作后,乐队马上就适应了。“音乐是共通的,大概是这个环节融合得非常好,他还夸我们这些年轻演员接受能力很强,也很兴奋。这可以说是一次世界性的合作。”
互赠乐器 中国的民族乐器锣震撼费交艺术家
演出后,费交与中央乐团分组交流,杨实回忆说,当费交的艺术家们看到中央乐团演奏家们的乐器时,特别惊讶,“当时我们乐队条件很差,乐手们拿着有缺口的和用胶粘过的乐器,乐谱也都是用手写的、粘贴在一起的旧乐谱演奏。他们没想到我们的乐手用这样的乐器能演奏出这么好的音乐。”双方不谋而合地将乐器作为了互赠礼品。当费交将单簧管、小号、长笛、鼓膜和一套三角铁等乐器,以及欧美著名作曲家的乐谱和乐团灌制的上百张唱片和专业书籍赠送给中央乐团时,令他们非常感动。对当时处于困难时期的中央乐团来说,这些乐器和资料如及时雨般解决了乐团的燃眉之急。杨实说,“他们给我们送来了一批木管和铜管乐器,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不过我们送给他们的乐器,也让他们更加惊讶和开心。”
中央乐团也拿出了最能代表中国音乐的琵琶、中国锣、二胡、花鼓等民族乐器作为礼物回赠给了费交。朱信人回忆说,“中国乐器必不可少的乐器就是锣,我们的锣是山东的师傅订做的,先画图,画完图之后是用锤子一锤一锤的敲出来的,我们送的那面锣直径为1.1米,他们的锣只有60公分,都破了。所以他们一看到我们抬进来一个大锣,简直都轰动了,他们的队员从没见过这么大的锣。”
杨实进一步阐释,“当时因为战乱的原因,国外的锣没有货源了,他们的工艺远远达不到我们一锤定音的那种音质,所以我们送了他们一个大锣,他们太高兴了。没有一个好锣,演不了《梁祝》,也演不了老柴的‘悲怆’,听说他们回去立刻就用这个锣演了‘图画展览会’的演出。”
连《纽约时报》随团乐评人舒恩堡也不由得感慨,“费交现在拥有的中国古乐器比其他任何美国乐团都多。”
1973年费交访华之后,一直跟中央乐团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2013年,国交作为文化使者到美国巡演,同年6月,为了纪念费城交响乐团访华40周年,费交再次来到北京,和国交一起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了一场意义非凡的音乐会,为北京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年恰逢费城交响乐团首访中国5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年份里,费交与国交的故事还将继续。
供图/国交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弓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