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AI心理服务机器人如何才能更高质安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7 15:38

最近半年,00后女孩周美宜感觉身体“不对劲”,医生诊断她患有重度焦虑症和强迫症,她决定寻求心理咨询。但机构咨询费高昂、权威医院号源紧张等,又让她犯了难。后来她接受AI心理服务机器人“北小六”提供的咨询服务,并对咨询结果感到满意。目前AI心理咨询日益普及,仅“北小六”就在该院服务约一万人次。AI帮助实现“优质心理治疗人人可得”成为可能。(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由AI机器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诸多优势不容低估。机器人可把心理评估程序熟记在内,做到评估过程规范,结论十分精准。为患者制定心理干预程序,以及实施科普宣教等,机器人也能做到高度标准化,不出现丝毫偏差。机器人还是能力超强的“学霸”,可以阅读大量相关病例,并做到过目不忘。此外,机器人按照设定的程序行事,且脾性好,不使性子,不会因情绪波动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在心理与精神诊疗资源严重不足的当前,AI心理服务机器人值得加速研发和推广。据国家卫健委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人,但我国精神科医生仅有6.4万人,占全国医师数量(428.7万人)的1.49%。精神与心理专业医生奇缺,但AI心理服务机器人不知疲倦用可以量产,就能发挥填空补缺的作用,让更多人像周美宜一样,能够获得机器人提供的心理咨询服务。

另一方面,AI心理服务虽然优势明显,但短板也不能忽视。机器人讲规则,按程序行事,能坚守冰冷的原则性,是“铁面无私”的好楷模,却缺乏随机应变的灵活性,对人类的情感与情绪难以理解,更无法开展感性互动。然而,“心病”多涉及情感与情绪,心理咨询需要感性交流,医生善解人意,才能做好这项工作。机器人理性有余、感性缺失,无法提供“带温度”的服务。只有让机器人作为医生的帮手,才能让服务富有人情味,并实现医生与智能产品形成优势互补。

如何万无一失地保护个人隐私,是AI心理服务面临的突出难题。智能机器具有超强的记忆与存储能力,患者把“心事”告诉它,人像被其识别,使用的药物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等,也可能被其记忆,所形成的数据能够被永久存储。如何保守私密,怎么及时销毁相关数据等,需做好制度与规则设计。

当前“AI+医疗”蓬勃发展,各类高质量的“AI医生”频繁出现,并深受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喜爱。因此,对包括AI心理服务机器人在内的所有智能医疗产品,民众都应持欢迎的态度。但与其它领域的人工智能产品相比,医疗类人工智能产品既关乎健康与生命、又涉及个人敏感隐私,具有更高的风险,更要防范于未然。AI心理服务发展前景十分广泛,但如何让这类智能服务更高质安全,社会仍须作出不懈努力。

文/时本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