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好的人际关系,都是双赢的
帆书 原樊登读书 2023-09-15 22:0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红楼梦》中这句脍炙人口的话,说透了人情世故的重要。

人生在世,没有谁能活成一座孤岛,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际网络,是每个成年人必备的功课。

那人际网络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哈佛商学院教授吉姆·兰德尔在《人际网络》一书中提到,所谓“人际网络”,就是发展和利用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他通过大量幽默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如何建立联系人制度、如何快速高效跟陌生人沟通等一系列干货。

社交中不为人知的一些真相,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弱关系”原则:不常联系的人,也能成为有效的社交关系

前段时间,小区的璐璐被裁员了。

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自己的求职信息。

她想,说不定朋友圈的某个人能帮我找到一个潜在的机会呢。

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没想到却真的得到了回应。

在她公开求职几天之后,一位朋友的朋友给她发私信说,自己的部门正在招聘她这个专业的员工。

最后,朋友圈的这位泛泛之交成为了璐璐的上司,更是和她成为了关系不错的朋友。

生活中,我们也和璐璐一样,常常会有很多和自己有一点联系,但却不算特别亲密的熟人。

比如:加了微信却几乎没联系过的人,某次酒局上有过一面之缘的人,或者以前关系亲密但现在联系很少的朋友、同学等。

社会学家马克把这类和自己联系并不密切的熟人关系统称为“弱关系”。

他在研究中发现,那些通过私人接触获得工作的人,绝大多数是从与他们并不十分亲近的“弱关系”中了解到的。

这就是著名的“弱关系原则”:

那些与你联系不那么密切的人,也可能成为你最有效的人际网络。

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人类智力允许拥有稳定的社交网络人数大约是150人。

其中和我们有密切交往的大约只有30人,而剩下的120人则都是和我们有“弱关系”的人。

弱关系通常让我们感觉不那么重要,所以也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某些关键时刻,弱关系通常能起到重要作用。

当你想寻求某个专业领域的帮助时,弱关系往往会带给你意料之外的收获。

当你想销售自己的产品时,弱关系也可能会积极为你牵线搭桥,促成成交……

弱关系不但能拓宽自己的人脉,成功链接到各行各业的人,增加更多的合作机会,还能提升自己认知,拓展自己的思维和视野。

就像有句话说的:人脉的实质不在于你融入了哪个圈子,而在于你认识了多少圈外的人。

维护好自己的“弱关系”,你的人生就多了无数种可能。

扩大社交圈的捷径,在于成为或找到自己的“联系人”

行为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曾做过一项研究。

他要求内布拉斯加州(A点)的200个人写一封信给马萨诸塞州(B点)一个他们不认识的人。

A点的每个人不得不先把这封信寄给一个他认识的人,希望这个人会认识马萨诸塞州(B点)的那个人所认识的某个人。

实验结果发现,平均需要六个人,就能让这封信从A点传递到B点。

从米尔格拉姆的研究中,人们推导出一个结论:

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连接,最多只需要六个中转。

这就是社交关系中非常有名的“六度分离”理论。

然而吉姆·兰德尔却通过一些案例研究发现,这个“六度分离”理论其实并不严谨: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士兵保罗·里维尔和威廉·道斯被指派向某村镇居民传递英军要进攻的消息。

保罗·里维尔负责村镇北边,威廉·道斯负责南边。

同样的消息传递,结果却大相径庭。

保罗·里维尔传递消息的效率特别高,英军到达镇上,就遭到当地民兵组织的顽强抵抗。

而南边的居民却没有人理会威廉·道斯传递的消息。

而产生这样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其实只是因为保罗·里维尔是一个特别合群、喜欢社交、兴趣广泛的社交圈“联系人”。

这里的联系人,指的是擅长与各类人打交道,并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社交达人。

也可以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社牛症”,或在某个领域有一定地位和影响力的名人或成功人士。

而要想真正实现只用6步,就联系上任何你想联系的人,关键在于一开始,就要找到一个像保罗·里维尔一样,社交关系网络特别宽广的“联系人”。

这类人通常喜欢参加各种社交活动,擅长结交各行各业的不同人群,或者积极融入一些社团或群体。

他们通常在人群中显得魅力四射,让很多普通人都忍不住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而想要成为自己社交网络中的“联系人”,就需要不断扩大我们日常联系人群的广度和宽度,需要我们走出自己的社交舒适区,尝试和完全不同的人群建立联系。

比如通过学习某项技能或拓展某个爱好,去认识跟自己同频共振的群体,或通过参加一些公益组织,社工团体认识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

但是如果你尝试了无数次,都发现自己确实不擅长建立社交网络,那最好的策略,就是找到你圈子里人脉关系最好的“联系人”。

然后再尝试通过层层关系,与他取得深度联系。

要么成为自己的“联系人”,要么找到自己圈子里的“联系人”。

这就是普通人扩大自己社交圈的最佳捷径。

拥有足够的“社会资本”,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昨晚聚餐,表姐一落座就向我吐槽她小区的一个奇葩邻居:

“这位大姐刚搬来不久,我都不认识她,不知道她从哪里知道我是教语文的,竟然一开口就要求我给她女儿免费补作文课,你说好笑不?”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能发现这种“交情浅、要求深”的人。

仔细观察就能发现,他们的这些要求,大概率都会被干脆地拒绝。

在《人际网络》一书中,吉姆·兰德尔通过3个水杯,告诉了我们“社会资本”的概念:

桌子上放着的三杯水,代表了社会资本的不同层次。

第一杯水最多,代表你与亲密朋友的关系。

第二杯水次之,代表联系稍微紧密的熟人关系。

第三杯水很少,代表和你刚认识的人的关系。

社会资本就如同这3杯水,是你同另一个人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力量的多少。

玻璃杯中的水可多可少,社会资本的多少也可增可减。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人际网络创造社会资本,也可能因为索取过度而失去社会资本。

比如,像表姐的邻居一样,冒冒失失地请一个你刚认识不久的人帮忙,那别人往往会觉得为一个新结识的人做这件事并不值得。

因为你要求得太多、太急,远远超出了你和他之间累积的“社会资本”。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账户,每一次你做了一些让对方高兴的事,就是在对方的账户里存款;每次你让对方不爽和痛苦,就是在向你们的账户中提款。

如果本身“存款”充足,很多问题都能够妥善解决。

但如果账户里本身就一贫如洗,那你要求他做的任何一点小事,都可能变成大事。

你在一段关系中存储的情感越多,你拥有的社会资本也就越多,就越容易在对方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

所以,一个优秀的人际网络建设者,通常终生都在存储他们的“社会资本”——积极帮助任何一个他们能够帮得上的人。

建立人际网络从来都不是你投资A,马上就能收获B,而是你今天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桥,而有朝一日,你刚好需要从这座桥上通过。

你攒够了多少“社会资本”,就为自己铺就了多少座在关键时刻可以获得帮助的“桥”。

写在最后

著名演说家安东尼·罗宾说:“人生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脉关系,它能为你开启所需能力的每一道门。”

建立人际关系就如挖井,付出的是汗水,得到的是源源不断的活水。

最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双赢的:自己可以收获良多,别人也能回报丰厚。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是一场势均力敌的价值交换,更是一场以心换心的珍贵旅程。

作者 | 陌菲,7 年一线期刊作者、 全网流量300 万 + 爆文作者

来源:帆书 原樊登读书

编辑/韩世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