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新书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2 20:37

9月12日,《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举办。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该书是一部反映中国乡村教育一线时代变迁的纪实文学作品。作者依托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经过长期多次访谈,写下了一段段有责任有担当的支教青年为乡村教育带去积极影响和改变的同时,收获自身成长的经历。

新书发布会上,美丽中国2021-2023年项目支教老师罗正清分享了她的经历与感悟。2021年8月30日,罗正清第一次走进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大寨完小,这是一所距离县城2小时车程的山村小学。初到大寨完小,一路舟车劳顿让她感到疲惫,出现在校园时,她戴着帽子和口罩,掩盖倦容。适逢一年级新生报到,一个小女孩儿扑过来抱住罗正清说,“老师你好好看,我好喜欢你!”这一幕让罗正清顿感温暖,迄今回忆起来依然动容,她说,“原来在孩子眼中,不管老师什么样子,都是闪着光的。”这也更加坚定了罗正清到乡村支教的决心。

第一天上课前,罗正清心里打鼓:“从宿舍楼到教学楼,中间隔着一个操场,我就这样抱着教具走过去吗?我不会说当地方言,学生会不会不接纳我?”正在寻思着,只见学生们从远处跑来,蜂拥而至,围绕在罗正清身旁,拉着她的手,高举胳膊争相帮忙拿教具,现场好像明星见面会一样热闹。这样的场景,在罗正清支教的680天里,每天都在发生。罗正清被孩子们的热情打动。

但在课堂上,却是另一番场景。罗正清面对的是一群不敢举手发言、不肯开口讲英语的孩子,她想尽办法让他们享受学英语的乐趣。罗正清自制了一只“魔法袋”,里面装着令孩子们充满期待的“惊喜”礼物。教表达颜色的单词时,罗正清从魔法袋里掏出“变色丝巾”。她先把一块绿色的丝巾攥在手里,学生喊出“green(绿色)”后,便抽出与之相连的黄色丝巾,学生回答“yellow(黄色)”,然后继续“变”出蓝色、红色等其他颜色的丝巾,每变一次提问一次。学生们既感到有趣,又轻松地记住了单词。

像这样新奇有趣的小物件不胜枚举。罗正清还发明了各种英语游戏,举办英语积分集市,成立英语戏剧社……在罗正清的带动下,平时被其他同学有意无意嫌弃的孩子积极举手,回答的问题让全班刮目相看;话都说不清楚的孩子能在英语课上大声互动,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学生羞涩地站上讲台、结结巴巴回答万问题,在全班的热烈掌声中笑逐颜开;学生们在舞台上自豪地展示自己,在积分集市上用贴纸换到想要的奖品……

在大寨完小的680天,也让罗正清看到了城市里不曾有过的繁星满天,学会了放慢脚步,用心去珍惜每一点生活的恩赐。这段支教经历更让罗正清收获了孩子们满满的爱。“孩子的爱没有条件、没有来由,让我感到温暖,也让我更加自信。支教是一场‘育人,遇自己’的双向奔赴。”罗正清感慨说。

罗正清的支教经历,被记述在《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一书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一书由19篇文章组成,分为育人篇、遇自己篇、时代篇三个部分。依托美丽中国支教项目,作者记述了一群投身支教项目的年轻人,用教育改变乡村孩子未来的故事。他们在育人过程中,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据了解,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2008年成立以来,以“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为愿景,选拔、输送有教育理想的中国青年,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带去扎根乡土、面向未来的教育。同时,为长期推动中国教育均衡化发展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创新能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成立15年来,已累计为云南、广东、广西、甘肃、福建的近500所乡村学校,持续输送了超过3400位青年支教老师,累计授课逾352万节,影响乡村学生近百万人次。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斌

编辑/张鹏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