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青快评 | “颜宁之问”缺亮眼回答折射了什么重要问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2 16:20

最近,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颜宁在微博中分享,她在博士生推免面试时,询问了考生们这样一道问题:“这一辈子有什么科学问题或者技术难题,你能解答或者突破,就觉得今生无憾了?”颜宁称,面对如此开放的问题,这些国内最顶尖的本科和硕士生学子们,却没有一位能给出让她眼前一亮的答案。在颜宁教授的微博评论区中,有一条回复引起了网友的热议:“面试者会担心:自己万一哪句话说得不符合您的心意,或者暴露出某些您不喜欢的科研潜质,就被淘汰了。”

这一高赞回复,想说的是这些面试学生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担心自己的想法不符合面试者的心意而被淘汰。但颜宁所表达的意思或不在于此,而是这些来面试的学生,缺乏对科研的规划,说不出自己科研追求与理想。而没有追求与理想,会让未来的科研生涯碰到难以逾越的“天花板”。

如果仅仅是因为怕说错话而在面试中表现不佳,那进行适当的面试培训,告诉他们在面试中展现自己的真实能力、素质就可改变现状。可如果学生们根本没有什么想法的话,那是无法通过面试培训,来打动面试官的。

其实,学生们并非不了解面试,面试本来就是通过考官和面试者的面对面交流,来考察求职者的综合素质。面试中的开放式题目,主要考察求职者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由于没有标准答案,求职者的回答,也就无对错之分,招聘官通过面试者的回答,来考察其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素质。

颜宁提的这个问题,完整的表述是:假设时间来到10年后,你已经成为一名PI(Principal Investigator, 即独立带领一个实验室的博导),你拥有所需要的所有资源(优秀的科研团队、充足的经费、完善的实验设备、大把的时间),那你最想探索的科学问题是什么?如果推免的学生有对自身科研生涯的规划,有自己的科研理想,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最想做的科学研究,实现的科研梦想是什么?可是,却没有一位学生给出令人眼睛一亮的回答,那表明,这些学生可能很少思考这个问题。

这折射出两方面问题,其一,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缺乏对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分析所有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获得者的科研经历,会得到一个基本共识,他们都是在科研兴趣的驱动下,取得突破性科研成就。这也意味着,在学术研究中如果存在功利想法,将会影响学生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其二,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职业生涯缺乏长远规划。颜宁的问题,可能让部分学生感到迷茫,因为他们没有想到那么长远,目前的想法可能还是先跟着教授做科研,而不是“独立自主”。另外,他们可能习惯了申请到什么课题、项目,就做什么课题、项目,而不是自己去开展感兴趣的学术研究。

由此可见,参加博士推免面试的学生不能说出自己未来最想做的科研突破,并非一个小问题,也并非学生不适应开放式面试的技术性问题。这反映学生缺乏科研兴趣以及长远科研规划,启示我国大学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让学生摆脱唯论文的影响,树立远大的科研志向与学术理想。

文/熊丙奇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