旷世绝美话故宫(之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3 07:21

朱棣以区区燕地一方土地敌全国兵马,且最终获胜,与姚广孝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屡建奇功分不开。起兵之初,朱棣犹豫不决,问姚广孝:百姓都支持朝廷,怎么办?姚广孝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此言坚定了朱棣起兵的决心。之后三年中,朱棣屡遇进退的危急关头,都是姚广孝屡献奇计。一次是1400年,朱棣大军围困济南三个月不破,进退两难之时,姚广孝传信于朱棣“班师休整”。另一次是坚定生死的战略谋划——燕军克东昌(今山东聊城)大败,欲退军休整时,姚广孝极力劝谏进军,并建议调整战略,轻骑挺进,径取南京,使朱棣一举克城渡江,登基称帝。

靖难之役,还有一则轶闻记述了姚广孝的非凡“功力”。据载,朱棣起兵之时,突有暴风雨来临,将王府的檐瓦吹落于地。风吹落瓦,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朱棣不禁变色。姚广孝解释道:这是吉兆啊!自古飞龙在天,必有风雨相从,王府的青瓦堕地,这预示着殿下要用上皇帝的黄瓦了!一席话打消了朱棣的顾虑。

燕王朱棣正是看透了老百姓“皇权至上”的统治根本,便在姚广孝的“不管民心”中,以靖难之名夺下了侄子朱允炆(建文帝)的皇位。之后,朱棣为营造“天子”正统,大造皇城,树威于天下,把中国人的“皇权崇拜”推到了极致。

“天有轴,地有轴”“天上有北辰贯中天,地上有南面听天下”“居其所,众星拱之”“天上有紫薇星垣,地上有紫禁城”……朱棣完全按照《周礼》等的规制,在大破大立中进行皇城的谋划、布局、建造,缔造出集各种权力于一身、高度体现传统政治观念和制度的皇家都城,成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

中国都城形制于五帝时期的“单城制”,发展到夏商周时代的“双城制”(宫城与郭城),北魏首都洛阳首开“三城制”(宫城、皇城、郭城),一直延续到朱棣这次迁都。朱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明确了北京“三城”:“外城”,位于京城南部,北接内城的南城墙,周长28里,有七座门,中有永定门,东、西各有左安门、广渠门、东便门,右安门、广安门、西便门;“内城”,是北京城的主体,城周45里,建有高大的城墙,城墙外有护城河,有九座城门,南侧中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分列东西,东有朝阳门、东直门,西有阜成门、西直门,北有安定门、德胜门;“皇城”,是朝廷办事机构所在地。

在内城的中南部,城周18里,南起长安街,北至地安门(时称北皇城根),东到东皇城根,西到西皇城根,正南有一“T”形广场。广场有四座门,即南为中华门(大明门),东西两侧为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北侧正中为天安门(承天门),民间即以“皇城根”代称北京城。“宫城”是皇帝理政、居住之所,为长方形,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南、北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东、西分为三路纵列,中宫和东、西六宫,形成众星拱月布局。外朝的中心为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的星辰分为三垣、四象、二十八宿。三垣即居天上中央的紫薇垣,两侧的太微垣、天市垣。处于三垣中央的紫薇垣,是天上的中枢、是天帝所居之处,群星皆围绕其运行;太微垣,是诸侯、大臣们所居之地;天市垣,是天上的街市。

按照“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天上的星宿对应着地上的人间万物。所以,从秦汉至盛唐,人间帝王所居住的宫城都模仿天帝居住的紫薇垣,将宫城称为“紫宫”;皇帝居所之地为禁区,其他人等非请勿入,便称“禁城”,亦称“紫禁城”。“紫禁城”没有匾额,但在持久的皇权威仪之下,已根植于百姓的心中。

朱棣的紫禁城选址,基本与元朝皇宫重合。元朝覆灭后,藩王朱棣依托元皇宫修建了燕王府,而且也是依此“发迹”。如今划定为紫禁城,便是要压制元朝的“皇气”。所以,彻底销毁了在元大明宫基础上建起的旧燕王府,而且把北京南城墙南移到现在的前三门一线,使紫禁城、皇城及整个北京城的范围和格局敲定,并将规划内的建筑腾空,使居民外迁,重新做地基,新地基俗称“满堂红”“一块玉”。

紫禁城就在一块巨大、完整的人工地基“一块玉”上,进行设计建设。地基四周,挖筑了方正的筒子河以护城池。在北护城河的北部中段,还垒起了一座山,命名为“万岁山”。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